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shàng
zhū
qiáo
xiǎng
huà
lú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shàng
zhū
qiáo
xiǎng
huà
lún
róng
róng
chūn
shuǐ
jìn
chūn
yún
liú
huá
jìng
chén
dāng
yóu
yíng
zuì
huā
niǎo
huàn
xíng
rén
xié
guī
nài
chūn

译文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逐句剖析

"湖上朱桥响画轮":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

# 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溶溶春水浸春云":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

# 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溶溶:指水盛貌。

"碧琉璃滑净无尘":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 碧琉璃:指湖水似绿色的玻璃。碧,即绿色。

"当路游丝萦醉客":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

# 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萦:即萦绕,留住之意。,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隔花啼鸟唤行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

"日斜归去奈何春":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 归:指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纪游词。上片写初到湖上,重在描绘湖上春景,车马之繁,湖水之碧,令人陶醉。“湖上朱桥响画轮”以车马声烘托出西湖春日的喧闹,展现出游人如织的盛景。“溶溶春水浸春云”巧用叠字,生动勾勒春水荡漾之姿,且借“浸”字暗显湖水清澈。“碧琉璃滑净无尘”,运用比喻,将湖面比作琉璃,尽显澄澈平滑。下片写迟暮归去,借游丝萦客,啼鸟唤人,衬托游客留恋不舍,似更有无限情味,“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采用对偶与拟人手法,游丝“萦”客、啼鸟“唤”人,衬托出游客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不舍,流露出无限惆怅。全词借景抒情,于乐景描绘中,以末句“日斜归去奈何春”暗示哀情,将深沉情思藏于词间,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和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欧阳修所写,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词。欧阳修一生热爱自然,欧阳修一生热爱自然,所到之处皆流连忘返,创作了诸多寄情山水的佳作。彼时欧阳修任颖州知州,与友人一起载舟游春,这首词便记载了这次游颍州西湖的所见所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纪游词。这首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的明媚风光,展现了西湖的清新秀丽与生机盎然,营造出欢快、闲适且略带惆怅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烘托: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描绘游客乘坐豪华车子驶过朱红栏杆桥梁的场景,以车辆行驶的声响和热闹氛围,侧面烘托出西湖春日游人如织的盛景,为后文对西湖春光的描写铺垫了欢快的基调。叠字: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运用叠字“溶溶”生动展现春水荡漾、波光粼粼的形态,给人以柔和、舒缓之感,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比喻:“碧琉璃滑净无尘”,把西湖水面比作光洁平滑的琉璃,形象贴切地表现出湖面的平静、澄澈,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泛舟湖上时那种轻快、畅适的心情,富有诗意,使抽象的感受具象化。对偶:下片“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运用对偶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尽显词体特色。拟人:“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赋予游丝、啼鸟以人的情感与动作,说游丝“萦醉客”,啼鸟“唤行人”,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仿佛它们也在极力挽留游客,生动地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深深吸引、流连忘返的情状。借景抒情:全词描绘了西湖春日的明媚风光,如游车往来、春水春云、游丝啼鸟等美景,处处洋溢着欢快氛围。词人借西湖美景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表面是对春光的眷恋,实则蕴含着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哀伤。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词中以乐景反写哀情,形成情感张力。上片极写朱桥画轮的热闹、春水春云的柔美、琉璃湖面的明净,构建出欢腾鲜活的春日画卷;下片“游丝萦客”“啼鸟唤人”更添生机,仿佛春光永恒不衰。然而至结尾陡然转折,以“日斜归去”打破此前所有乐景的持续性,揭露出欢愉背后的残酷真相——再美的春色终将随日落消散。乐景愈绚烂,愈反衬出“奈何春”的无力与悲凉。这种以乐衬哀的手法,避免情感直露,转而通过景与情的矛盾撕扯,深化对美好幻灭的痛切感悟,达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上片以动态到静态的视角,层层铺展西湖春日的绚烂风光。首句聚焦朱红桥梁与车马喧嚣,以“响”字激活画面,通过车轮碾过桥面的声响,侧面烘托游人如织的热闹氛围,为全词奠定欢快基调。“朱桥”“画轮”的华美意象,暗含对繁华春色的渲染。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巧用叠字“溶溶”描摹春水绵延荡漾之态,赋予水流以柔和的质感;“浸”字将云影与湖水的倒映关系转化为“浸泡”的错觉,既暗示湖水清澈见底,又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拓展空间层次。句中两用“春”字,通过“加一倍写法”强化季节主题,使春意扑面而来。第三句以“碧琉璃”比喻湖面,既突出水色青碧、平滑如镜的视觉特征,又借琉璃的珍贵质感隐喻西湖的天然瑰丽。“滑”“净”二字直抒泛舟时的轻快心境,将畅适之感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舟行体验,诗意与写实并存。《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下片由景及情,通过拟人化景物与陡转笔法,揭示游人恋春与怅春的矛盾心理。“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为对偶句,以工整对仗的写法勾连“游丝萦客”与“啼鸟唤人”,赋予自然之物以人性。“萦”字写游丝缠绕醉客衣袂,暗含春光对游人的主动挽留;“唤”字拟啼鸟挽留游人,从听觉角度强化春日的生机。两句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婉曲传递流连忘返之情。末句“日斜归去奈何春”:笔锋骤转,以“日斜”将前文的乐景瞬间推入黄昏的苍凉。“奈何春”三字凝练至极,既叹惋春光的不可挽留,又暗含对生命欢愉终将逝去的无奈。此句以“陡转直下”的收束,暴露游人从沉醉到清醒的心理落差,表面写春日易逝,实则寄托对一切美好事物幻灭的永恒哀感,余味含蓄而悲凉。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角度来说,词人借景抒情,在描绘“乐景”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透露出了“哀情”。无尽之意流露于言表,把那些深沉、委婉的情感想法都融入到了广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隔花”句丽,“奈何”字,春色无边。

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

# “奈何”二字,春色撩人。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永叔、长公,极不能作丽语,而亦有之。永叔如“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长公如“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驾”,胜人百倍。

明王世贞《弇州词评》

# 沈际飞曰:人谓永叔不能作丽语,如“隔花”句,“海棠经”两句,非丽语耶。按“奈何春”三字,从“萦”字“唤”字生来。“萦”字“唤”字,下得有情,而“奈何”字,自然脱口而出,不拘是比是赋,读之娓娓情长。

清黄苏《蓼园词选》

# 上阕写水畔春光明媚,风景宛然。下阕言嬉春之“醉客”“行人”,营营扰扰,而“游丝”“啼鸟”,复作意撩人,在冷眼观之,徒唤奈何,唯有“旧斜归去”耳。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写湖上景色。起记桥上车马之繁。“溶溶”两句,写足湖水之美,一碧无尘,春云浸影,此景诚足令人忘返。下片,言游丝萦客,啼鸟唤人,更有无限情味。末句,点明日斜不得不归,又颇有惆怅之意。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如鱼水·二之一·仙吕调》

下一篇:宋·陆游《夏日六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