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蘋白":汀洲上的蘋草一片莹白,
# 汀蘋:一作“汀苹”。
"苕水碧":苕溪的水色碧绿。
# 苕水:即苕溪,流经词人故乡浙江吴兴,以风光秀美著称。
"每逢花驻乐":每逢花开便停下欣赏,心中满是欢乐,
"随处欢席":随时随地都有欢快的宴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分别之时,我们手牵着手一同欣赏春天的景色。
# 别时:分别时,离开时。
"萤火而今":如今萤火虫飞舞,
"飞破秋夕":划破了秋夜的寂静。
"汴河流":干涸的河道水流细小,
# 汴河:古河名,流经开封。汴,一作“旱”。
"如带窄":像一条带子一样狭窄。
"任身轻似叶":任凭自己身轻如树叶,
"何计归得":却不知有什么办法能够回去。
# 计:办法。
"断云孤鹜青山极":天空中断云飘浮,一只孤鹜飞翔,远处的青山连绵至天际。
"楼上徘徊":我在楼上徘徊,
"无尽相忆":心中有无尽的思念。
北宋词人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间。张先的词,风格清婉,语言工巧,与柳永齐名。其词内容多写男女之情,大多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他善写物影,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词中喜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美名。代表作品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一丛花令·伤春怀远几时穷》《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等。有诗文辑本《安陆集》1卷、词集《张子野词》2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词作。开篇细致铺陈往昔相处的美好场景,结尾则聚焦于当下的相思情思,通过今与昔的鲜明对比。词人以独特的叙事笔触,勾勒出悲欢交织、哀乐共鸣,将读者带入充满怅惘与眷恋的意境之中。表达了词人对故人深切真挚的思念之情,以及面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时的怅惘与慨叹,在缠绵悱恻的抒情氛围中,传递出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与对当下孤独处境的感伤。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别时携手看春色”巧妙地将笔触从欢聚拉向离别,词意陡然转折。此句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上片结尾的“萤火”二句,昔日故乡的欢乐场景,瞬间切换为如今异乡的孤寂画面。正衬:“汀苹白,苕水碧。”运用景物色调与环境氛围的映衬对比,生动展现出今昔生活的巨大反差。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追忆往昔为脉络,词人巧妙运用景物色调与环境氛围的映衬对比,生动展现出今昔生活的巨大反差。开篇两句以春日盛景起兴,既点明时令,又交代地点。“苕水”即苕溪,位于词人故乡浙江吴兴,此地向来以秀丽风光闻名。词人在描绘故乡春色时,特意选取白苹、碧水等色彩鲜明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动人的画面:汀洲之上,苹花绽放如雪;苕溪水面,碧波荡漾似玉。“白”与“碧”二字,色彩搭配和谐,将江南春色的明媚旖旎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四句由景及人,细致刻画了昔日良辰美景中,词人在花丛间流连、于山水间寄情、在筵席中沉醉的种种乐事。“每逢”从时间上、“随处”从位置上,强调词人彼时无论何时何地,皆能赏花得趣、遇宴尽欢。这两个词不仅推动了情感的递进,更将词人昔日纵情游赏的悠然自得之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紧接着,“别时携手看春色”一句,巧妙地将笔触从欢聚拉向离别,词意陡然转折。此句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上片结尾的“萤火”二句,昔日故乡的欢乐场景,瞬间转为如今异乡的孤寂画面;记忆中的烂漫春光,也骤然变为眼前秋夜流萤的萧瑟之景,前后情景的巨大转变,令人唏嘘不已。上阕前五句以虚景实写的手法,层层铺展;后两句则由过去回到当下。下阕开篇“汴河流,如带窄”二句,因情生景,情景交融,词人将奔腾不息的汴河水与绵延不绝的思乡情融为一体,营造出流水不止、乡愁无尽的悠远意境。由此引发“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的深沉慨叹,即便身形如落叶般轻盈,却依然无法回归故乡,进一步凸显出词人欲归不得的无奈与悲苦。随后,词人转换视角,从俯视转为仰视。他满怀思乡之情极目远眺,只见辽阔天空中,断云飘荡,孤鹜远去;远处青山如黛,遮住了望乡的视线。这一句所营造的意境尤为高远开阔,境界愈宏大,所蕴含的情思愈绵长。“断云”“孤鹜”的意象,恰似词人漂泊无依的身影,与他的孤寂心境完美契合;而那远处的青山,则更增添了归途漫漫、归期无望的惆怅。词的结尾,由登高所见之景自然过渡到登高之人,“无尽相忆”四字,饱含深情,与上阕遥相呼应,将相思却不得相见的惆怅之情推向高潮。回首过往,欢聚不再,一切皆成泡影;反观当下,词人独自在楼上徘徊,归乡之思难以排解。全词以词人楼上徘徊的身影作结,余韵悠长,凄婉动人,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惜琼花·汀苹白》先纵笔铺陈往昔图景,将故乡春日的明丽绚烂——汀上白苹似雪、苕溪碧波如练,与眼前异乡秋景的萧瑟孤寂——流萤明灭、暮色苍茫,形成鲜明的反差;又以昔日宴饮游乐时的意兴飞扬,与当下独倚高楼的落寞惆怅相互映照。从时间上来看,词作通过今昔对照的精巧布局,将怀人思乡之情置于岁月流转的框架下。昔日携手同赏春光的欢愉,与如今孤身凝望断云孤鹜的寂寥,在情节的更迭与情感的变奏中层层递进。通过对比,不仅加深了情感表达的力度,使其沉浸于悲喜交织、哀乐相融的情感世界,在虚实相生间感受词人深沉绵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