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天际水":白色的天光与水色相接于天际,
# 素天际水:素天:即秋天。天际水:指天边是水。
"浪拍碎、":浪涛拍碎了寒云、
"冻云不凝":云气凝结不成雨。
# 冻云:下雪前凝聚的阴云。
"记晓叶题霜":记得在一个秋天的清晨,
"秋灯吟雨":岸上还有霜露沾连在树叶上,
"曾系长桥过艇":我(指词人)曾经行经这儿,并将船停靠在垂虹桥傍。
"又是宾鸿重来后":又是大雁南归之时,
# 宾鸿:鸿雁。《礼记·月令》:“鸿雁来宾,爵入大水。”注:“君其客止未去也。”周邦彦《宴清都》:“宾鸿漫说传书。“
"猛赋得、":忽然间吟诵出诗句、
"归期才定":才定下归乡的日期。
"嗟绣鸭解言":可叹那桥下彩鸭似解人语,
# 绣鸭解言:《南禺书》:陆龟蒙有一阑斗鸭,颇驯养。一日,驿使过,挟弹毙其尤者,龟蒙曰:“此鸭善人言,欲附苏州上进,奈何毙之?”使者惧,尽与囊中金。徐使人问人语之状。曰“能自呼名耳。”
"香鲈堪钓":鲈鱼鲜美堪垂钓,
# 香鲈:夏《笺》:《吴郡图经续集·下》:“吴江旧有如归亭。熙宁中林郎肇出宰,又于如归之侧作鲈香亭,以陈文惠有‘秋风斜日鲈鱼香’之句。”
"尚庐人境":我却仍在人间栖居(未能归隐)。
"幽兴":这般幽远的意兴。
"争如共载":怎比得上与佳人共乘画船,
"越娥妆镜":看她对镜梳妆的风情。
# 妆镜:指西湖。,越娥:越女。越:一本作“月”。
"念倦客依前":想起我这疲惫的游子依旧如从前般漂泊,
# 念倦客依前:“念倦”两句:倦客、貂裘:用苏秦说秦困顿事。“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战国策·秦策之一》)
"貂裘茸帽":身着貂裘、头戴茸帽,
"重向淞江照影":再次在淞江边临水照影。
# 淞江:一称苏州河。在江苏南部,上海西部。
"酹酒苍茫":在苍茫天地间洒酒祭怀,
"倚歌平远":倚着长桥放声高歌,
"亭上玉虹腰冷":桥亭如玉虹横卧,透着彻骨的冷寂。
# 玉虹腰:夏《笺》:《中吴纪闻·四》:郑毅夫吴江桥诗:“插天蟒炼玉腰阔。”
"迎醉面":渐渐地远方的山色开始昏暗不清,
"暮雪飞花":暮色中的天空飘下来几片雪花,
"几点黛愁山暝":只见几点如黛的远山笼罩在暮色中,仿佛含着无尽愁绪。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词。借垂虹桥优美环境与物产及故地重游所见景象,写出了词人时光虚度、壮志难酬的失意情绪,以及漂泊无依的羁旅之恨。
2. 写作手法
拟人:“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赋予“晓叶”“秋灯”以人的“题”“吟”动作,将无生命的秋叶、秋灯人格化,使景物富有生气与诗意,生动展现往昔吴江泛舟时的雅致情境。以景结情:“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以傍晚垂虹桥上飞雪、山暝之景收尾,雪花“迎醉面”,远山似含愁,将词人嗟老叹卑的愁绪融入苍茫暮色,余韵悠长。对比:“争如共载,越娥妆镜。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将吴江与想象中同越女泛舟西湖的惬意场景作对比,一边是如诗如画的美好情境,一边是自己漂泊天涯、一事无成,重回淞江的落魄模样,突出词人羁旅的孤寂与失意。用典:“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化用苏秦典故。苏秦游说秦国时,“黑貂之裘弊”(黑色貂皮大衣破旧),一事无成。词人借此自比,说自己依旧像倦客一般,身着貂裘,再次在淞江映照自己的身影,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漂泊无依、功业未就的伤感与无奈。伏笔:“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开篇描绘深秋景色时提到“冻云不凝”,暗示天气寒冷且云层不稳定,为结尾处“暮雪飞花”的雪景提前铺垫,使前后景致的变化自然合理,增强了词中时间与气象变化的连贯性。直抒胸臆:“尚庐人境”,直接表达词人对吴江垂虹桥一带环境的高度赞美,直言此处是最值得崇尚居住的地方,毫无遮掩地展现出对当地风物的喜爱,将内心的情感直白地抒发出来,情感真挚强烈。
3. 分段赏析
上片:“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三句,是描绘垂虹桥四周的深秋景色。“素天”指灰白色的天空,与江水相连,形成水天相接的苍茫画面;“浪拍碎”写波涛冲击岸边,碎浪飞溅;“冻云不凝”则点明虽为深秋,云层却因风势飘忽不定,无法凝聚,这既暗示了天气的寒冷,也为下片“暮雪飞花”埋下伏笔。正如文中所说,“冻云不凝”为结尾雪景做了铺垫,使气象变化更显自然。“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三句,转入对往昔的回忆。“晓叶题霜”中,“题”字将经霜的秋叶拟人化,仿佛叶片能题写霜痕;“秋灯吟雨”里,“吟”字赋予秋灯以吟诵雨声的情态,二者生动展现了秋夜泛舟吴江、停泊虹桥时的雅致情境。“又是宾鸿重来后,猛赋得、归期才定”三句,回到眼前景象。“宾鸿”指鸿雁,古人认为鸿雁南飞时如宾客般有序,此处以“宾鸿重来”点明时节轮回,词人也在此际确定归期。“猛赋得”三字,突显出归期确定时的感慨,暗含漂泊已久的无奈。“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尚庐人境”三句,连用两个与吴郡吴江相关的典故。“绣鸭解言”化用陆龟蒙斗鸭被毙后谎称鸭子“能言”的传说,“香鲈”则关联张翰因思念鲈鱼脍而归乡的典故。词人以“绣”修饰鸭,以“香”形容鲈,既赞美吴地物产之美,又借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的诗意,直言此处值得幽居,如文中所说,“直抒胸臆地赞叹垂虹桥是适合居住的佳境”。下片:“幽兴。争如共载,越娥妆镜”三句,承上片对吴地的赞美,转入对往昔共游情景的回忆。“幽兴”点明兴致清雅,“争如”意为“怎如”,词人设想与越地美女同船游湖,看她对镜梳妆,以西湖泛舟的惬意对比当下的孤寂,正如分析所说,“用对比手法,言吴江似与越女泛舟的西湖般令人惬意”。“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三句,转向对自身处境的描写。“倦客”二字道出游子漂泊的疲惫,“依前”表明境况未改;“貂裘茸帽”虽写衣着华贵,却以“重向淞江照影”的动作,暗示词人只能在江水中映照自己孤独的身影。这里化用苏秦“黑貂之裘弊”的典故,自比功业无成的落魄,如文中所说,“委婉表达漂泊无依、功业未就的伤感”。“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三句,描绘词人在垂虹亭中的情态。“酹酒苍茫”是将酒洒向苍茫江水,寄托愁绪;“倚歌平远”指倚亭高歌,歌声飘向远方;“玉虹腰冷”既写亭如长虹般冷寂,也暗喻词人内心的冷涩,与上片“冻云”呼应,如分析所言,“‘冷’字写出词人心境的冷涩”。“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三句,以景结情。“迎醉面”写雪花飘落在醉酒的脸上,冷暖交织;“暮雪飞花”呼应开篇“冻云”,点明时间推移至傍晚;“几点黛愁山暝”将远山拟人化,暮色中的山峦仿佛含着忧愁,实则借山写人,将词人的羁旅之愁融入苍茫景色,如文中所说,“以拟人法表现自己的愁绪,首尾呼应,叙事完整”。
4. 作品点评
此词大量运用一字领与对仗句。像“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记”作为一字领起,“晓叶”句与“秋灯”句形成对仗;“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嗟”为一字领,后续两句构成对仗;“酹酒苍茫”与“倚歌平远”亦是一组对仗句。上述对仗不仅在词性上相互对应,平仄方面也彼此相对,对仗工整严谨,同时充满诗情画意。清人田同之曾说:“自沈吴兴分四声以来,凡用韵乐府,无不调平仄者。至唐律以后,浸淫而为词,尤以谐声为主,平仄失调,即不可入调。周、柳、万俟等之制腔造谱,皆按宫调,故协于歌喉。以及白石、梦窗辈,各有所创,未有不悉音理而可造格律者。”
# 此词表现了失意之悲,其中“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二句感慨最深,苏秦最初心怀连横大志,倾家荡产筹集盘缠去了秦国,但“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身心疲愈,貂袭破旧,落魄而归。词人用这一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空有志向无法实现的愤懑之情。
不详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杨凤琴《宁波市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文集2010年度历史与人文传承·创新·软实力》
上一篇:宋·陆游《文君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