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tái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jiāng
shàng
fēng
shí
wéi
wàng
lái
kōng
shí
jiāng
shuǐ
pāi
shān
liú
hòu
jiāng
shuǐ
chéng
jiāng
àn
gǎi
ān
zhī
gāo
shān
huà
wéi
shí
shān
gāo
shēn
zài
xīn
wèi
ěr
xíng
rén
yuǎn
xíng

译文

江面上孤独的山峰以石头为骨架,盼望丈夫却盼不来,只能独自空自站立。丈夫离去时江水拍打着山峦流淌,丈夫走后江水改道,水流变成了沙石浅滩。江水改道江岸变迁又怎么能知道呢?只能独自和高山一起化为石头。身处高山,身体虽化石头但心意不会改变,以此慰藉你这在外远行服役的人。

逐句剖析

"江上孤峰石为骨":江面上孤独的山峰以石头为骨架,

"望夫不来空独立":盼望丈夫却盼不来,只能独自空自站立。

"去时江水拍山流":丈夫离去时江水拍打着山峦流淌,

"去后江移水成碛":丈夫走后江水改道,水流变成了沙石浅滩。

"江移岸改安可知":江水改道江岸变迁又怎么能知道呢?

"独与高山化为石":只能独自和高山一起化为石头。

"山高身在心不移":身处高山,身体虽化石头但心意不会改变,

"慰尔行人远行役":以此慰藉你这在外远行服役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夫台》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围绕望夫台展开,以独特视角书写离情,描绘了望夫台由江边孤峰独立的景象,通过江水从拍山流到变成沙碛、江移岸改的变化,刻画望夫女痴心等候,最终与高山化为石的形象,展现其对远行之人矢志不渝的思念。开篇勾勒望夫台孤寂外形,奠定基调;中间描述江水变化,暗示时光流逝;尾句点明望夫女心志,给予行人慰藉。此诗语言质朴,意象选取巧妙,将望夫女的深情以简洁文字呈现,借望夫台这一传统题材,翻出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江上孤峰石为骨,望夫不来空独立”,描绘望夫台所处环境,以孤峰为依托,突出望夫女(望夫台)的孤独与坚守。“去时江水拍山流,去后江移水成碛”,叙述丈夫离去前后江水变化,展现时间推移,暗示望夫女漫长的等待。“江移岸改安可知,独与高山化为石”,进一步强调江岸改变,望夫女在变化中始终不变,最终化为石头,凸显其坚贞。“山高身在心不移,慰尔行人远行役”,点明望夫女虽身化石头,但心不变,同时表达对远行行人的慰藉,升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卜算子·荷花》

下一篇:宋·释普岩《偈颂二十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