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yǒu
zhī
qiū
tiáo
suǒ
jiàn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3
jīng
luò
fēng
liú
jué
dài
rén
yīn
fēng
luò
jīn
lóng
xié
qiǎn
chū
tóu
zhī
shì
líng
piāo
miǎo
shēn
hóng
zhà
xiào
绿
cháng
pín
shuí
tóng
lián
chūn
yuān
yāng
宿
céng
guàn
huà
zuò
西
lóu
yún

译文

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轻启朱唇 ,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逐句剖析

"京洛风流绝代人":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 风流:品格超逸。,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因何风絮落溪津":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

# 津:码头。

"笼鞋浅出鸦头袜":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

#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知是凌波缥缈身":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红乍笑":轻启朱唇 ,露出浅浅的笑,

# 乍:表示时间短暂。,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长颦":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

# 颦:一作嚬。,绿:青黛色的眉毛。

"与谁同度可怜春":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

"鸳鸯独宿何曾惯":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

"化作西楼一缕云":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是姜夔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年)在苕溪所作,通过描绘一位命运坎坷的女子,表达对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全词以“京洛风流绝代人”开篇,点明女子出身不凡,却如“风絮落溪津”般飘零沦落,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慨叹。下片“红乍笑,绿长嚬”以色彩对比刻画女子瞬间的勉为其欢与长久的哀愁,结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将女子比作飘忽的云霞,暗示其情思缱绻与命运无常。词作善用比喻,如“风絮”喻命运飘零;巧化典故,如“凌波缥缈身”借曹植《洛神赋》赞女子超凡;虚实相生,从实写仪态到虚写化云,意境空灵。全词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展现姜夔“清空”词风,又体现对底层女性的悲悯,兼具艺术深度与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这首词是姜夔于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创作的作品,创作时他已年近古稀。当时,词人因听闻一段动人的女子往事而心生感慨,于是拿起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婉约派词作。该词以苕溪邂逅作背景,通过“笼鞋浅出鸦头袜”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品格超逸、美貌绝伦但命运不幸的女子形象,展现其超凡风姿与凄凉境遇的强烈反差。该词聚焦于底层女性命运,借“风絮落溪津”暗喻人生的不幸遭遇,将个人身世之叹与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融为一体。全词以细腻笔触,既呈现女子凌波缥缈的仪态,又通过“鸳鸯独宿”的孤苦形象,营造出清远空灵之感,彰显出姜夔将深沉情感与空灵意境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比喻:“因何风絮落溪津”中“风絮”一词是比喻用法,把这位绝代女子比成风中飞絮似的,飘落到苕溪的渡口来。这风中之絮是不由自主,又是无人怜惜的。用风中之絮来比喻,暗示人的不幸遭遇。化用:“知是凌波缥缈身”一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词里的女子穿了这样款式的鞋袜,步态轻盈,如宓妃洛神一般。这是对“风流绝代人”的赞美:她高洁,飘逸,和一般风尘女子迥然不同。双关:“因何风䋈落溪津”中“落”字运用双关手法,“落”指柳絮被风吹落溪边渡口的自然景象,也指女子如柳絮般,从临安沦落到荒僻苕溪的凄凉遭遇。这双关手法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对女子身世的同情。对比:“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这句前后构成对比,“溪津”是荒僻的,与上句的“京洛”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写出了这个“风流绝代人”的不幸遭遇,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怜悯与同情。虚实结合:词中的现实所见为实写,以虚笔写哀情。上片“笼鞋浅出鸦头袜”实写女子服饰步态,而“因何风絮落溪津”则以柳絮飘零虚写其从临安沦落苕溪的身世浮沉。下片“红乍笑,绿长颦”实笔勾勒女子笑靥短暂、颦眉长久的鲜活情态,而“与谁同度可怜春”是虚写,以无人共度的孤寂春色暗喻情感世界的荒芜。结句“化作西楼一缕云”将现实孤独虚化为缥缈云烟,暗示对往昔欢愉的追忆。全词通过鞋袜、眉唇的实写与风絮、云缕的虚写交织,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又将身世之叹、漂泊之悲蕴于虚笔,以冷笔写深情,形成“清远空灵”的特色。

3. 分段赏析

词作上片,开篇便引人深思。词人以“京洛风流绝代人”高度赞叹女子出身不凡,拥有出众的品格与美貌。然而,“风絮落溪津”一句却陡然转折,以飘零的柳絮比喻,暗示女子如今像风中之絮般流落溪边,将女子命运的无常与世事难料展现得淋漓尽致。往昔在繁华京城的意气风发,与当下沦落他乡的孤寂落寞形成强烈对比,为全词奠定了悲怆的情感基调。“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词人接着通过“笼鞋”“鸦头袜”这些细微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刻画出女子轻盈的仪态。化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典故,赋予女子如宓妃般超凡脱俗的气质。一个“知”字,看似不经意,实则蕴含着词人对女子深深的欣赏与怜惜,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命运的虚幻,如同这缥缈之姿,在尘世中若隐若现。下片,“红乍笑,绿长嚬”六字,将女子复杂的情感刻画入微。“红”形象地描绘女子朱唇轻启时露出的浅笑,“绿”则勾勒出她黛眉紧蹙的神态。这瞬间的勉强欢笑与长久的哀伤忧愁相互交织,将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展现得入木三分。女子面对这美好的春光,却无人相伴共度,往昔的繁华如梦,只留下当下无尽的孤独。这种对过往的眷恋与当下孤独的煎熬,深刻地反映出女子命运的坎坷与生活的不易。结尾处,词人以“鸳鸯独宿”进一步强化女子形单影只的孤苦境遇,反衬出她内心的寂寞与哀伤。而“化作西楼一缕云”则巧妙化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典故,将女子比作飘忽不定的云霞。这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女子忆旧念往,也表现出她对爱情生活的无限回忆和执着追求。姜夔一生未仕,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坎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这首词借一位女子的命运也映射出时代的沧桑变迁,蕴含着较为深厚的情感和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

4. 作品点评

姜夔词以“清空”为基本风格,强调通过冲淡超逸的胸怀克制七情六欲的过度宣泄,以冷笔处理情词中炽热情感,将深情与哀怨藏于虚处,虚实相生的笔法既避免痴迷之态,又使作品呈现气体高妙、清远空灵的审美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穷哀怨,都在虚处。

清词学家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籀《陋居一首其一》

下一篇:宋·强至《归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