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风涛不记苏":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
# 苏:苏醒。
"雪晴江上麦千车":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
"但令人饱我愁无":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翠袖倚风萦柳絮":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
# 柳絮:柳树吐的花,这里代指雪。,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
"绛唇得酒烂樱珠":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
# 樱珠:樱桃。,绛唇:红唇。
"尊前呵手镊霜须":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 霜须:白须。,镊:拔除。,尊:酒杯。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这是一首行旅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曾经历的狂风巨浪般的险境,以及雪后初晴时江上麦车运输的丰收景象。体现了词人经历风雨后的豁达心境,以及对百姓丰收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词人虽历经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作者先写曾经历的万顷风涛,又写雪晴后江上麦千车的景象,借风涛的险恶与雪晴后的丰收之景,抒发自己虽历经坎坷但仍心系百姓,为百姓丰收而欣慰的情感。虚实结合:“万顷风涛不记苏”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属于虚写,是作者脑海中的记忆场景。“雪晴江上麦千车”则是眼前所见的实景,描绘了雪后初晴,江上麦车运输的丰收场景。“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畔住”是作者真实的经历与所处的场景,是实写,而“但令人饱我愁无”中“令人饱”是作者的一种期望和想象,属于虚写,通过这种虚实结合,丰富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以乐景写哀情:整首词有不少如“雪晴江上麦千车”以及宴饮时歌伎的美好形象等乐景描写,但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但令人饱我愁无”等语句可知,作者内心有着对自身经历的感慨以及对民生的忧虑等愁情,以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忧愁之深。对比:下片“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桃”,歌伎翠袖洁白似柳絮、绛唇鲜艳如樱桃,与词人自己“诃手镊霜须”的衰老、落寞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词人的沧桑之感和内心的复杂情绪。细节描写:“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畔住”,通过“寻牛矢”“觅归路”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作者在乡间迷路后,寻找归途的有趣而又真实的场景,使词具有生活气息,也体现出作者的幽默与豁达。
3. 分段赏析
全词以时空交错的手法构建艺术境界。上片以"雪晴江上麦千车"的明快意象开篇,通过"不记苏"的豁达语式,将曾经的风灾记忆淡化为背景,转而聚焦于雪兆丰年的现实联想。这种以乐景反衬内心忧思的手法,既展现了词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层关注,又暗含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下片回溯前日宴饮场景,以"翠袖""绛唇"的明丽意象与"诃手镊霜"的迟暮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既渲染了宴饮的欢乐氛围,又暗喻人生易逝的沧桑感。结尾"但令人饱我愁无"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对苍生的悲悯,使词作超越了一般的行旅抒怀,呈现出"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美学张力。
4. 作品点评
全词通过时空对照与意象并置实现情感深化。上阕以"雪晴麦车"的明快意象奠定基调,下阕则以"诃手镊霜"的迟暮形象收束,形成"乐景开篇-哀情作结"的情感张力。这种结构安排既遵循了"上片蓄势、下片抒情"的传统词法,又通过结尾的无声意象完成意境升华,使昼夜活动的表层叙事暗含生命代谢的深层哲思。在艺术表现上,既突破了花间词的绮靡传统,又构建起独特的审美空间。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词作在明快的表象下蕴含着深沉的生命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