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江头几树梅":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
"杖藜行绕去还来":我拄着拐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
# 杖藜:拐杖。
"前时雪压无寻处":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
"昨夜月明依旧开":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折寄遥怜人似玉":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
"相思应恨劫成灰":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
# 劫成灰: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沉吟日落寒鸦起":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
"却望柴荆独自回":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满山残雪对虚堂":整座山上残留的雪对着高堂,
"想似当年辋口庄":想起来有点像当年王维所住的辋口山庄。
# 辋口庄:指辋川山庄。原曾是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后被王维买得,重新构筑,点缀造景,有了辋口庄、孟城坳、竹里馆多处游观食宿之地。
"门掩不须垂铁锁":房门只需虚掩而没有必要锁上铁锁,
"客来聊复共藜床":有客人来可以在藜床上促膝共眠。
"故人闻道歌围暖":老朋友闻道而来一起吟诗喝酒,
"妙语空传醉墨香":阐发箴言妙语,室中散发出阵阵翰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不要因为美丽的姬姜就嫌弃糟糠之妻,
# 憔悴:指贱之人,和“姬姜之义相对。《左传》有言:“虽有丝麻,无弃管。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杜预注之曰:“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悴,古字通”,便是一例。,姬姜:姬为周王室之姓,姜为齐国之姓,姬姜两大姓常通婚,于是古人以“姬姜”为大国之女的代称,并以其代指美女或其宗族。
"把酒论文话偏长":拿起酒杯谈论经史文章无话不说。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抒情诗。第一首通过描写诗人的行为,展现一位思念远人、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第二首借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和情感抒发,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借“月明”烘托梅的高洁,表面写梅经雪愈艳,实则暗喻诗人对友人品格的赞许。想象:“相思应恨劫成灰”中“应”,乃是一种推测,是诗人的想象,想象友人抒发怨愤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凸显其设身处地的共情。比喻:“折寄遥怜人似玉”诗人以“玉”喻友人,既赞其品格高洁,又暗含对其历经劫难的深切同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是一首记事诗。首联“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两句以“惆怅”开篇,直接点明诗人内心浓烈的愁绪,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情感基调。首句“惆怅江头几树梅”表面写梅,实则借物抒怀——诗人手扶杖藜在梅树下徘徊往复,看似爱梅不忍离去,实则因内心积郁难解而流露徘徊之态。此处的“梅”并非单纯咏物对象,而是诗人寄托情思的载体,暗示其借梅排遣惆怅的意图。颔联“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深化情感张力。前句以“雪压”极言环境之恶劣,反衬梅的坚韧;后句借“月明”烘托梅的高洁,表面写梅经雪愈艳,实则暗喻诗人对友人品格的赞许。两联看似写寻梅经历,实则宕开一笔,为后文“折梅寄远”埋下伏笔,章法上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颈联“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是理解诗意的关键转折。诗人以“玉”喻友人,既赞其品格高洁,又暗含对其历经劫难(“劫成灰”)的深切同情。“相思应恨”的推测性表达,表明诗人并非直抒己怀,而是代友人抒发怨愤,凸显其设身处地的共情。此联将情感重心从“梅”转向“人”,揭示惆怅的真正缘由是友人遭遇,而非咏梅本身。尾联“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以景结情,强化孤寂氛围。“沉吟”呼应首联“惆怅”,刻画诗人因思虑过度而忘却时光流逝;“日落”“寒鸦”的凄清意象,与“独自回”的孑然身影相映,将内心的孤寂外化为萧瑟的环境。全诗以行为描写贯穿始终,未对梅作正面刻画,却借梅的意象串联起对友人的牵挂,印证了“书事”题旨——记录因梅引发的情感波澜,而非咏物言志。第二首通过虚实结合的笔法表达对妻子的怀念。“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两句以“残雪”与“虚堂”勾勒出冬日居所的清寒图景。“虚堂”既指空阔的厅堂,亦暗含诗人淡泊名利、甘守寂寞的心境。后句以王维辋川别业为典,既点明自身居所与辋川相似的简朴,又暗示对高洁志趣的追慕——王维辋口庄以禅诵、诗酒为乐,朱熹借此表达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非单纯物质条件。“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通过生活细节展现诗人的待客之道。门扉不掩、藜床相待,既显清贫(藜床为草编坐具),又见真诚:诗人不以贫寒为陋,反以与友人共处为乐。此联呼应首联“虚堂”,以具体场景深化隐逸主题,体现宋代理学家安贫乐道的精神特质。“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转写对友人的追忆与追憾。上句以“歌围暖”想象故人雅集的热闹,下句“妙语空传”却突显现实阻隔——醉中墨香徒留,佳句未及详论。此联虚实相生,既表达对友人才情的赞赏,又暗含聚少离多的怅惘,与首联“想似”形成时空呼应。“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以劝慰作结,升华主旨。“姬姜”典出《诗经》,代指贵族女子,此处或暗指世俗荣华(或解为友人)。诗人劝友人勿因境遇憔悴而厌弃交游,当以诗酒论文为乐。尾联将“憔悴”与“论文”对举,凸显精神交流超越物质贫乏的价值取向,呼应全诗“虚堂”“藜床”的隐逸情怀。
4. 作品点评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为连章体组诗,须贯通二首方能得其真意。细究第二首末句“莫为姬姜厌憔悴””方知此组诗非咏梅诗,亦非寻常怀友之作。朱子以“姬姜”喻世俗浮华,明示其心志——纵使识得倾城佳人,亦不负寒门糟糠,所以《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应为怀妻之作。
上一篇:宋·陈与义《定风波·重阳》
下一篇:宋·陆游《好事近(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