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洪斗落生跳波":长洪陡然下落,湍急的水流翻腾着涛波,
# 跳波:言其水势奔流。,斗落:即陡落。形容水势湍急。
"轻舟南下如投梭":南去的轻舟顺水直下,宛如投岀的小小织梭。
# 投梭:形容舟行之快,如织布之梭,一闪而过。
"水师绝叫凫雁起":船夫尖声呼叫,野鸭四散惊飞,
# 凫雁:野鸭子。,绝叫:狂叫。,水师:船工。
"乱石一线争磋磨":一线窄缝中,小舟擦着乱石争先驶过。
"有如兔走鹰隼落":迅急的水流像是狡免奔跑,像是鹞鹰从高空直落,
# 隼:一种猛禽。
"骏马下注千丈坡":又像骏马腾跃来自那千丈高坡。
# 下注:水向下急流。
"断弦离柱箭脱手":水中小舟像琴弦忽地崩离弦柱又像羽箭从手中飞快射出,
# 断弦离柱:柱是乐器上调弦用的木把,使劲旋转,使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在那一瞬间,弦很快地离开柱。
"飞电过隙珠翻荷":像电光从缝隙中一闪而过,又像荷叶上一下翻的露颗。
# 珠翻荷:猛一掀起荷叶,上面的水珠急遽落下。,飞电过隙:飞逝的闪电很快地掠过隙缝。
"四山眩转风掠耳":四面青山令人眼花,惊风从耳边嗖嗖地掠过,
# 四山眩转风掠耳:“四山”两句:意思是坐在船上,只听到耳边风声不绝,四面群山一晃而过,令人眼花缭乱。向下看,只见到飞沫四溅,生出无数的漩涡。
"但见流沫生千涡":又见水中飞沫流转,形成千百个小小漩涡。
"崄中得乐虽一快":得到这种冒险的乐趣固然很有快感,
# 崄中得乐虽一快:“险中”两句:意思是涉险时虽有许多快乐,但也就像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一样,不值一提。《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才觉得自己是“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何意水伯夸秋河":但也跟河伯自夸秋水差不太多。
"我生乘化日夜逝":我此生命运任随自然流转,世间万事也如日夜逝去的水波,
# 日夜逝:源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流水。这里用以比喻像流水一样消逝的万事万物。,乘化:顺应自然。
"坐觉一念逾新罗":却感到意念可以在瞬间自由地越过遥远的国度新罗。
# 一念逾新罗: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有僧问从盛禅师:“如何是觌面事?”禅师说:“新罗国去也。”意谓一念之间已逾新罗国。逾,超过。新罗,朝鲜古国名。
"纷纷争夺醉梦里":人们纷纷你争我夺,全都在醉中梦里何尝过,
"岂信荆棘埋铜驼":哪儿肯相信荆棘丛中会埋没曾在言门站立的铜驼。
# 荆棘埋铜驼:比喻世事的变化。典出《晋书·索靖传》:“(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作者认为,人生本如在醉梦之中,而世人纷纷扰扰,争夺不休,全不知世事的变化,比百步洪的流水还要迅疾。
"觉来俯仰失千劫":觉悟后俯仰之间已失去太多岁月,
# 千劫:意即很长时间。劫:梵文佛家语“劫波”或“劫簸”的省称。在佛教中,大致上一千六百万年为一小劫,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为一大劫。千劫是指时间之长。
"回视此水殊委蛇":回望百步洪却始终宛曲从地流着。
# 委蛇:从容的样子。
"君看岸边苍石上":请看岸边青苍的岩石,
# 君看岸边苍石上:“君看”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无数船只从这里经过,撑船的篙插在岸边岩石上,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孔洞,如蜂窝一样。
"古来篙眼如蜂窠":古来留下的篙眼多如蜂窝。
"但应此心无所住":只要此心不去把外物苦苦追索,
# 无所住: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不让心识活动停留在特定的对象和内容上,不把特定的对象看成是真的,一成不变的。
"造物虽驶如吾何":时光流逝洪涛汹涌也对我无可柰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我们还是回船上马各自归去,
"多言譊譊师所呵":怕被参寥师斥责人过于啰嗦。
# 呵:责怪。真正的体悟属于心灵的体验,如果一味喋喋不休,那就落了语言障了,所以要赶紧打住,以免参寥禅师责怪。,师:参寥。,譊譊:说个不停。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开篇着力刻画百步洪那湍急的水势,尽显磅礴气势。后半部分则巧妙引入佛教的世界观。诗中以“速度”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从迅猛的水速延伸至“一念”间跨越“千劫”的时空概念,借此凸显世事变幻远比湍急水流更为迅疾。整首诗巧用大量新颖、贴切的比喻,笔触酣畅淋漓,气势如万马奔腾,将苏诗豪放、灵动且富有哲思的特质展现得极为到位。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大量使用比喻,如形容小舟在急流中疾驶,以投掷梭子、狡兔疾走、鹰隼猛落等多种事物作比;写水波用骏马奔下险坡、断弦离柱等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势与舟行之态。拟人:“一线急流,和乱石互相磋磨,发出撞击的声响”,赋予急流和乱石以人的“磋磨”动作,使描写更具画面感。对比:将水流之快与世事变化之快作对比,突出世事变幻之迅速;以人生的有限与宇宙的无穷作对比,强调人应超脱旷达。渲染:如“前两句写水波的猛势,后两句写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有声有势,渲染入神”,通过对水波和船的描写,渲染出百步洪的惊险壮观。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描绘长洪受乱石阻挡,水流陡然起落,湍急的水流肆意跳荡。轻舟行驶其中,恰似梭子飞速投掷。就连经验丰富的老水手,都会忍不住高声呼喊,水边栖息的野鸭也被惊得纷纷飞起。那一线湍急的水流,与乱石激烈摩擦,碰撞声不绝于耳。随后四句,诗人接连运用精妙比喻。水波好似狡兔飞速逃窜、鹰隼迅猛俯冲,又如同骏马从千丈陡坡疾驰而下。而轻舟则如断弦瞬间离柱、飞箭脱弓而出、闪电划过缝隙、荷叶上水珠蹦跳,景象光怪陆离,态势难以掌控。前两句着重凸显水波的汹涌之势,后两句则细腻刻画船在波涛中颠簸的情景,有声有色,将百步洪的惊险渲染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四山眩转”等四句,刻画船上乘客的感受。身处轻舟,人们仿若觉得四周山峰都在疯狂旋转。疾风呼啸而过,耳边呼呼作响,令人心潮澎湃。入目的是飞逝的流沫,以及无数的漩涡。在这般惊险刺激之中,人们虽能感受到瞬间的畅快,却未料到秋水上涨,让江水竟有如此惊人的威力。“崄中”两句,巧妙总结前文对水势的精彩描写,顺势开启后半部分对哲理的探讨,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我生”之后的六句,源于序文中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开头两句表明,人生在世,生命如同流水,日夜不停流逝。但人的思想却能自由驰骋,不受时空束缚,一念之间,便可跨越遥远距离,仿佛能瞬间抵达新罗。人的意志能够由自己掌控,不被外界力量左右。“纷纷争夺”两句则感叹,世间许多人沉迷于争权夺利,如同在梦中一般。然而世事变幻莫测,沧桑巨变令人惊叹。谁能想到洛阳宫门前的铜驼,竟会被埋没在荆棘丛中?这种世事的急剧变化,似乎比洪水奔腾还要迅猛,却鲜有人能真正领悟。后两句“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是说人一旦觉悟,俯仰之间,仿若历经无数岁月,失去了大量时光。再回头看那水流,依旧蜿蜒前行。就像百步洪,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悠然姿态。这六句融入了佛道思想,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念和世事的独特见解。“君看”以下四句,针对行舟百步洪的人展开叙述。先指出古人在此留下诸多痕迹,可他们早已消逝不见,唯有岸边苍石上,留存着密密麻麻如蜂巢般的篙眼。继而强调,若能让内心不被外物牵绊,保持豁达心态,即便自然界变化再快,也无法对其造成影响。结尾两句“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巧妙收束前文,自然而止。这表明关于人生哲理,前文已阐述大概,此时众人该上船、上马,踏上归途。再多说多辩,参寥禅师便会加以呵责。这一大段总体阐释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人应超脱豁达,不被外物奴役的道理。诗的结尾诙谐幽默,充分彰显了诗人笔力纵横、无拘无束的豪迈风格。
4. 作品点评
整体来看,前半部分专注于描绘景致,将滩涂陡峭、漩涡回旋的惊险之景展现得跌宕起伏,极具动态感。后半部分则深入探讨哲理,尽显空灵洒脱、不为外物所拘的精妙意境。苏轼作诗向来擅长运用比喻,其丰富、新奇与贴切程度令人称绝。在本诗描绘洪波汹涌的部分,短短四句便接连运用七种比喻,把水波的迅猛、舟行的惊险展现得淋漓尽致,笔力雄健奔放,景象蔚为大观,堪称千古奇笔。而在哲理阐述部分,诗中融入了佛家的思想理念,行文又带有庄子散文的飘逸风格。它启发人们要学会掌控自身意念,努力突破时空的束缚,拓宽胸怀,以此追寻精神的自由。诚然,诗中佛、道思想的融入,难免夹杂一些消极成分,但从直面生活本真、秉持乐观态度、不被外界环境左右等角度审视,又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人们以豁达之心面对人生。
上一篇:宋·张埴《菊花盛开》
下一篇:宋·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