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shàng
gāo
lóu
chóu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shàng
gāo
lóu
chóu
chóu
hái
suí
shàng
gāo
lóu
jīng
xíng
chù
jiāng
shān
gǎi
duō
shǎo
qīn
péng
jìn
bái
tóu
guī
xiū
guī
xiū
chéng
rén
zǒng
yào
fēng
hóu
yún
chū
chù
yuán
dìng
yún
yóu

译文

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我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休息。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逐句剖析

"欲上高楼去避愁":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

"愁还随我上高楼":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我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

# 经行:经过。

"多少亲朋尽白头":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

# 白头:头发变花白。

"归休去":回家退休吧,

# 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

"去归休":回到家中去休息。

"不成人总要封侯":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

# 不成:反诘词,难道。

"浮云出处元无定":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

# 元:同“原”。,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得似浮云也自由":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 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是一首词。词开篇便道出诗人想登高楼以避愁,却无奈愁绪如影随形。接着通过江山已改、亲朋白头,尽显岁月变迁的沧桑。后几句诗人发出归休之叹,质疑人是否总要追求封侯,以浮云自比,表达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词以细腻笔触,借登楼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首词确切的创作年代,已难以考证。从词所传达的意蕴推测,或许是词人在历经漫长官场岁月,步入中年之后所作。在这漫长的仕途中,作者对官场中充斥的尔虞我诈等种种现实,可谓洞若观火。于仕途进取与归隐田园之间,何去何从,他反复思量、权衡利弊,却始终难以抉择,致使心中愁绪如乱麻般纠结,久久无法释怀。最终,词人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内心所向往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而此词,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与背景之下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题材的词。词中通过描绘词人试图登高楼避愁,却无奈愁绪相随的情景,体现出他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忧愁。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深沉感慨,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拟人:“愁还随我上高楼”,词人赋予抽象的“愁”以人的行为,仿佛愁绪拥有双脚,会跟随自己登上高楼。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愁绪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的状态,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词人内心忧愁的沉重与无奈。正衬:“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江山的改变象征着自然的变迁,亲朋的白头代表着人生的衰老,以自然变迁衬托人生岁月的流逝,突出时光易逝的感慨,强化了词人内心因时光匆匆而产生的忧愁之情。反问:“不成人总要封侯?”词人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语气表达出对追求封侯这种传统功业观念的质疑。这一反问,不仅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看法,更深刻地揭示了内心因功业难成而产生的愁苦,同时引发读者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借物抒情:“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以浮云来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浮云漂泊不定,无拘无束,词人借此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借浮云这一具体物象抒发内心渴望摆脱现实束缚、追求自由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抒发了时光匆匆流逝所带来的愁恨。开篇之韵,如奇峰突起,一笔囊括所有,直陈忧愁如影随形,难以摆脱,宛如为后文分别倾诉时光飞逝之愁与功业难就之愁埋下伏笔。此处,词人萌生出一种“天真”的念头,试图借登上高楼,来挣脱那令他不堪忍受却又无处可避的忧愁,这一想法本身就饶有趣味。而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觉得忧愁仿佛长了脚,紧紧跟随他一同登上高楼,此等想象,堪称奇之又奇。在表达技巧上,词人将无形无状、不可捉摸的抽象愁绪,巧妙转化为仿佛能够触摸、可以回避的具体事物,深谙以形象描绘抽象之妙,尽显生动意趣。同时,“欲上······愁还”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使文气增添了转折跌宕的灵动之美,读来韵味十足。紧接着的韵脚,具体点明了他忧愁的根源所在,乃是大自然的变迁以及亲朋好友的衰老白头,感慨时光无情,稍纵即逝。“几处”与“多少”这两个看似寻常的限定词,却如神来之笔,不着痕迹地涵盖了无尽的时空,生动地勾勒出自然变化之繁复、人生衰老之迅速,这种无法用具体数字衡量的巨大愁苦,扑面而来。这种对时光易逝的深深忧虑,实则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有力证明。“时间意识”的背后,关联着人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与觉悟,它看似脆弱,实则蕴含着对生命虚无的深刻体验。值得留意的是,词人所承受的这份关于生命虚无的痛苦,并非源于纯粹的哲学思索,而是源自那些真切而强烈的生命经历。下片则进一步深入,揭示了引发其时光之愁背后更为直接的根源——功业难成之愁。词人以饱含强烈情感的言辞,反复强调并反问自己:回去吧,还是回去吧,难道人非得要功成名就、封侯拜相才肯罢休吗?言下之意,自己无需等到建立可封侯的丰功伟绩,便可选择归隐。这背后,实则传达出词人因无法成就这般显赫功业而产生的深深愁苦。至此,上下片因这两种愁绪在文理上紧密相连,浑然天成。结尾之韵,进一步点明了致使词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契机,正是那如浮云般四处漂泊的游宦生涯。随后,词人笔锋一转,巧妙借助“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含义,为自己寻得解脱之语:倘若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倒也不失为一种自由。此等话语,不经意间泄露了他在“游宦成羁旅”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生命不自由的切肤之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上,别具一格地运用了层层剥笋般的“见心法”。开篇以“愁”起笔,犹如抛出一颗引玉之砖,随后逐步深入,依次展现出“时间之愁”“功业难成之愁”直至“游宦成羁旅之愁”。恰似抽丝剥茧,由远及近,将生命中那些愈发具体可感的痛苦,一点点清晰地呈现出来。通过这种“剥笋”式的抒情手法,词人内心愁苦的根源,也随着情感的层层递进,愈发清晰明了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从整体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词情感浓烈醇厚,仿佛一坛陈酿,韵味悠长。词人在表意时,遣词生动形象,犹如妙笔生花,使情感跃然纸上。在行文结构上,文理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痕,却又在自然之中蕴含着变化之妙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与惊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词中巧妙运用暗喻手法,如同在文字的缝隙间洒下点点星光,为整首词增添了深邃的韵味。这些暗喻,不事张扬却又意味深长,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之余,更能领略到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深沉情感,使得这首词在艺术表现力上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他的愁与恨······是“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如影随形,宛如一张用丝丝愁苦织就的大王,网住了一个痛苦的灵魂。

现代山东大学教授曲向红《宋词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皓《忆仙姿·燕敞画堂深处》

下一篇:宋·杨万里《读元白长庆二集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