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huà
píng
chū
huì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huà
píng
chū
huì
hǎo
mèng
jīng
huí
wàng
duàn
gāo
táng
yàn
shuāng
fēi
lái
yòu
shā
chuāng
chūn
guāng
xiù
lián
xiāng
jiàn
chù
yǎn
yáng
xíng
xiào
zhěng
xiāng
yún
liǎn
jìn
chūn
shān
xiū
rén
qián
shēn
nán
qīng

译文

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逐句剖析

"记得画屏初会遇":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

# 画屏:有画饰的屏风。

"好梦惊回":夜间好梦,

# 惊回:惊醒。

"望断高唐路":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

# 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楚王游猎之所,一说在江汉平原。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暮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燕子双飞来又去":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 春光:原指春天的风光,这里代指青春、岁月。,纱窗:蒙纱的窗户。这里喻指男女幽会的房间。

"那日绣帘相见处":在那天,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低头假意走过,

# 佯行:假装走。

"笑整香云缕":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

# 香云缕:对妇女头发的美称。

"敛尽春山羞不语":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

# 春山:喻指妇女姣好的眉毛。,敛尽:紧收,收敛。

"人前深意难轻诉":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 轻诉:轻快地倾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细腻地描绘了一位男子邂逅爱情的瞬间及其后续的心路历程。上片之中,苏轼巧用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男子回忆起与女子从最初相遇,到美梦破灭,再到如今满心思念的完整过程。“燕子双飞”的景象,以及“几度春光”的流转,无不触动着男子的情思,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眷恋之中。这种情愫的滋生与延续,已有时日,足见他对那次相遇的难以忘怀。下片则聚焦于两人初次相遇的场景,进行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词中细致地描摹了少女当时的神态与动作,她时而顾盼生姿,时而故作矜持,低头之间,轻轻整理着如云的发丝,脸上还带着一抹羞涩,默默无言。少女的风姿绰约、柔情似水,在词人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词的笔触真实而质朴,却又极具感染力,将男子内心深处的单相思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生动地刻画出了他对女子的倾慕与眷恋,让读者仿佛能真切感受到他的那份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蝶恋花》由苏轼途经三峡的旅途中所写。大致创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正月。彼时,苏轼守丧期满,他从四川出发,一路前行抵达江陵,而后又选择陆路继续奔赴京师。在途经三峡的旅途中,当他的目光触及楚地高唐(当时属荆州郡管辖)的神女峰时,那独特的景致触动了他的内心。一时间,对亡妻王弗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情意绵绵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是一首爱情词,细腻地描绘了一位男子邂逅爱情的瞬间及其后续的心路历程,将男子内心深处的单相思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生动地刻画出了他对女子的倾慕与眷恋,让读者仿佛能真切感受到他的那份深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回忆过去与女子在画屏前的初次相遇,属于虚写,回忆往昔美好;“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则是实写眼前之景,看到双飞的燕子,时光流逝,春光几度将暮,虚实结合,既表达了对过去相遇的怀念,又因眼前之景增添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细节描写:下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运用了细腻的细节描写,通过“低眼”“佯行”“笑整”“敛尽春山”等动作和神态,生动地描绘出女子羞涩、矜持又带点娇俏的形象,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也表现出女子内心复杂的情感以及两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愫。借景抒情:上片中以“燕子双飞”之景衬托词人的孤独寂寞,双飞的燕子与词人的形单影只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纱窗几度春光暮”以春光将暮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反衬:以乐衬苦,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此词下片特意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因为只有爱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只有享受过如此的欢愉,才能产生如此的痛苦。这比说任何伤心的话更伤心十分。比喻:“敛尽春山羞不语”一句将女子紧皱的双眉比作“春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子娇羞时眉头微蹙的神态,不仅写出了女子眉毛的形态之美,如同春天的山峦般秀丽,还通过“春山”这一意象,赋予了女子娇羞之态以一种朦胧而诗意的美感,让人联想到春天山峦的清幽、婉约,进而更好地表现出女子在心仪之人面前的羞涩和含蓄。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回忆为笔触,勾勒出一段恋爱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轨迹。“记得画屏初会遇”,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段美好记忆的大门。初次邂逅,画屏之间,与心仪之人的目光交汇,那一瞬间的悸动,至今仍鲜活如昨。彼时的一切,都被镀上了梦幻的色彩,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辨,满是甜蜜与憧憬。然而,命运的轨迹陡然转变,不知是何种缘由,这段感情如同绚烂烟火,转瞬即逝。“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恰似一记重锤,敲碎了所有的美好幻想。这里巧用高唐之典,将再也无法与爱人相见的绝望与哀伤,表达得淋漓尽致。曾经的山盟海誓,如今都化作了无尽的怅惘,往昔的甜蜜,此刻都成了痛苦的根源。“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词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痴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爱情已然破碎,可那份眷恋却如影随形。看着梁间双飞的燕子,春去秋来,它们的成双成对,更衬出自己的形单影只;窗外的春光,一次次悄然流逝,而他对爱人的思念,却如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浓烈。特意提及燕子双飞、春光临窗,只因这些景象最能勾起心底的相思。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他在无尽的思念与无望的等待中苦苦挣扎,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对爱人的思念与牵挂。下片则将镜头聚焦到他们相处中最为甜蜜的一次相遇。“那日绣帘相见处”,点明了相遇的时间与地点,让这段回忆有了清晰的坐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这两句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女方的娇羞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她低垂着眼眸,佯装要离开,却又忍不住嘴角含笑,轻轻整理着鬓边的发丝。一个“佯”字,尽显她的娇羞与矜持;一个“笑”字,又泄露了她心底对男方的钟情。整理鬓发这一细微动作,实则是她在爱人面前展现美好姿态、表达亲昵爱意的无声语言。“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深入刻画了女方的内心世界。她轻皱眉头,默默无言,并非对男方无情,而是少女的羞涩让她难以启齿。在众人面前,她无法直白地倾诉心中的爱意,这份欲言又止,更凸显出她的纯真与可爱,让人愈发心生怜惜。全词以这段甜蜜回忆收尾,既生动活泼,又恰到好处,情感细腻入微,余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作者在词中所描绘的相思之情,热烈而真挚,毫无保留地展现出爱情的美好与纯粹。这份感情,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炽热;又如同山间清泉,清澈而纯净。从词中可以推测,女主人公或许是青楼女子,而男主人公则是身处封建社会的青年士子。在那个时代,他们虽能勇敢地表达爱意,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婚姻。他们之间爱情的中断,绝非女方移情别恋,也不是男方薄情寡义,而是受到了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外力的压迫与阻挠。这份无奈与悲哀,更增添了这段爱情的悲剧色彩,也让读者对他们的遭遇深感同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两个极为鲜明的特色。其一,在叙事顺序上,顺叙与倒叙手法交替穿插,巧妙运用,构建出错落有致的篇章结构。词的上片开篇便直入主题,写爱情如美梦般突然惊破,而紧接着下片却转而描绘曾经甜蜜的欢会场景,这种由结局回溯到过去美好时光的写法,无疑是倒叙手法的运用。而单看上片的内容,从最初的美好初会,到后来感情的破裂,再到如今无尽的思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属于典型的顺叙。这样顺叙与倒叙的交叉安排,使得整首词不再是单调的平铺直叙,而是蕴含了一定的情节起伏,颇有几分现代抒情性短篇小说的雏形。这种独特的结构,让词意曲折婉转,情感跌宕起伏,产生了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其二,此词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以曾经相见时的欢乐来反衬如今相离后的痛苦。下片不惜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欢会场景,将其中的甜蜜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样浓墨重彩地刻画欢会,实则是为了更强烈地衬托出男主人公失恋后的痛苦心境。因为只有曾经爱得深沉热烈,才会在失去后思念得如此刻骨铭心;只有真切地体验过那份极致的欢愉,才会在面对分离时感受到如此锥心的痛苦。这种通过反衬来强化情感的手法,比任何直白的伤心言语都更能触动人心,更能深刻地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作词虽以豪放著称,但其情词却又机为婉约柔美,而且一扫花间以来的绮靡香腻之态。他写女性形象,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梦而不落于轻,虎尽铅华而突出神韵。这首词即是很好的例证。恋情词风调如此婉转柔媚,同样出自东坡笔下,何尝逊于秦七、小晏。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刘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守芝《偈(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乡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