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春易去":正怨恨春光易去之时,
"甚春却向扬州住":却目睹芍药开放,为什么这春色会移住扬州?
"微雨":微雨之中,
"正茧栗梢头弄诗句":我正对着枝上如茧栗般的芍药花苞构思诗句。
# 茧栗:本言牛犊之角初生,如茧如栗,见《礼记·王制》。此借用以言花苞之小。
"红桥二十四":扬州的二十四座红桥,
# 红桥二十四:二十四桥为古代扬州名胜。
"总是行云处":处处都是美人曾出没的地方。
"无语":芍药默默不语,
"渐半脱宫衣笑相顾":宛如美女脱掉宫装含情微笑。
# 半脱宫衣:这里借指花开一半。宫衣,原指宫女的服装。
"金壶细叶":椭圆形似金色酒壶的花叶与千万株艳丽的花朵,
# 金壶:酒器。这里指硕大的黄色花朵。
"千朵围歌舞":被载歌载舞的赏花人群所包围。
"谁念我、":谁会想到我,
"鬓成丝":两鬓已经斑白,
"来此共尊俎":来此地赏花饮酒。
#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这里指饮酒。尊,盛酒器;俎,置肉之几。
"后日西园":待到春尽夏来,
# 西园:此处泛指园林。,后日:以后。
"绿阴无数":名园绿肥红瘦之时。
"寂寞刘郎":我就像那寂寞的刘郎,
# 刘郎:指北宋刘攽。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刘攽著有一卷《芍药谱》,后失传。
"自修花谱":只好独自编写花谱。
# 花谱:指刘攽著的《芍药谱》。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以芍药为吟咏对象,借春光易逝暗喻人生迟暮,通过描绘扬州芍药盛景与自身鬓发已衰的对比,抒发了词人对美好事物转瞬凋零的深切感伤,以及年华老去、孤寂自守的落寞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总是行云处”,此句似借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来描写仕女如云,给红桥一带增添浪漫色彩,运用了典故,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力。拟人:“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将芍药拟人化,把芍药蓓蕾绽放的过程比作美人半脱宫衣,“笑相顾”赋予芍药人的神态与动作,生动展现芍药盛开时如美人般含情脉脉的曼妙风情。双关:在整首词的情境中,“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表面描绘芍药盛开环绕歌舞的热闹场景,实际借景暗示时光易逝,美好短暂,自己已入迟暮之年,难以融入这般青春热闹,一语双关,传达出词人复杂的情感。对比:“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将自己两鬓斑白的迟暮形象与“千朵围歌舞”中青春美貌的女郎相对比,突出自身与热闹场景的格格不入,强化了迟暮之感与内心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上片“恨春易去”四字,如提纲挈领般笼罩全词,是整首词的命意核心。紧接着“甚春却向扬州住”,以疑问口吻,巧妙凸显出对比之意与咏叹之情。暮春之际,各地花事渐稀,春色无几,然而扬州却别具一番春意,仿若春天对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情有独钟,迟迟不肯离去。“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一句中,“茧栗”原指牛犊初生时如茧如栗般的角,典出《礼记·王制》。任渊在注释黄庭坚《广陵早春》诗“红药梢头初茧栗”时,称其借指花苞之小。姜夔此句便源于黄诗。此刻,细雨如丝,芍药枝头的蓓蕾在雨的润泽下,生机盎然,仿佛正孕育着令人陶醉的诗意。一个“弄”字,极为精妙,将那种诗意的生发刻画得淋漓尽致。“红桥二十四”,说的是扬州著名的风流胜景二十四桥,桥畔芍药繁茂,一眼望去,美不胜收。杜牧曾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到北宋时,二十四桥仅存七桥(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三注),这里只是言其多。红桥、碧水、明月、名花,再加上如仙乐般的箫声,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总是行云处”,似乎借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典故,描绘出仕女如行云般穿梭其间的场景,为红桥一带增添了一抹浪漫的玫瑰色光晕。随后,词人由写人转而以比拟手法描绘芍药的曼妙姿态:“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在雨露滋养与游人的关注下,芍药蓓蕾悄然绽放。它们宛如半裹红妆的佳人,微微露出笑靥,含情脉脉地顾盼着往来的观赏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词人自己。此句写芍药有情,实则暗喻人之有情。相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此句别具韵味。其精妙之处,可与周邦彦《六丑》中咏蔷薇的“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相媲美。这一句隐隐透露出词人自觉已无福消受这般美景的意味,为下片抒发自身迟暮之悲埋下伏笔。下片“金壶细叶”所呈现的,是绽放得极为绚烂的芍药。那硕大且金红的花朵,搭配上细密的绿叶,明艳动人,着实令人惊艳。“千朵围歌舞”描绘出一幅美妙场景:美貌的女子在芍药花丛间,尽情欢歌热舞,与盎然春意完美契合。然而,这般声色交融、春情四溢的热闹场面,却瞬间引发了词人内心的迟暮之叹。“谁念我鬓成丝”一句,巧妙化用黄庭坚《广陵早春》中“红药梢头初茧栗,扬州风物鬓成丝”的诗句。尽管扬州风光绮丽,奈何词人自己已然两鬓斑白,身处这满是青春活力的粉红黛绿之中,显得格格不入。姜夔一生身为布衣清客,多依附于名公巨卿,但他生性清高孤傲,与世俗之流难以相融。所以,他的词作常常在众人欢乐之时,反倒着笔于自身的清苦与寂寞。比如在《庆宫春》里,明明是四人一同出游,却偏写出“老子婆娑,自歌自答”的孤寂之态;《鹧鸪天》写赏灯之乐,却又偏生出“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感慨。词的结尾以刘攽自比。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刘攽著有《彭城集》《公非先生集》等,其中还有一卷《芍药谱》,只是可惜现已失传。“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意即等到春去夏来,名园之中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之际,词人甘愿默默为芍药编写花谱。这与苏轼《贺新郎》中“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寂寞”二字与“自”字相互呼应,饱含苦涩之意,映照出恰似“无可奈何花落去”般的凄凉心境,读起来更觉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姜夔极为擅长运用避实就虚、提空写景之法。以芍药枝头的蓓蕾为例,在春雨的滋润催发下,其迅速生长膨大,状态与过程微妙至极,难以用确切的语言如实描述。而在姜夔的妙笔之下,这一情景却展现得简洁又生动——“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弄诗句”意即酝酿创作诗情,此表述虽略显抽象,未能详尽呈现花苞在雨后快速发育成长的具体情形,然而却精准地捕捉并深刻揭示出其中变化的微妙之处,以及蕴含在这一过程中那种难以言表的诗意之美。
# 高续古红药词云:“红翻茧栗梢头遍。”姜尧章《芍药》词亦云:“正茧栗梢头弄诗句。”取譬花之含蕊为工。
宋叶正则《爱日斋丛钞》
# 正茧栗梢头弄诗句。取譬花之含蕊为工。
姜尧章《芍药》词亦云
上一篇:宋·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下一篇:宋·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