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地瘴蕃草木":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
# 蕃草木:使草木繁茂。,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只有名花苦幽独":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 苦:甚。
"嫣然一笑竹篱间":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
# 嫣然:形容笑容美好。
"桃李满山总粗俗":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也知造物有深意":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
"故遣佳人在空谷":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 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自然富贵出天姿":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
"不待金盘荐华屋":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 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荐:献,进。
"朱唇得酒晕生脸":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
# 晕:指酒后两颊的微红色。
"翠袖卷纱红映肉":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林深雾暗晓光迟":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
"日暖风轻春睡足":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 日暖:《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把醉中的杨贵妃比做“海棠睡未足”,这里诗人反用其意,把海棠比做春睡足的美人。
"雨中有泪亦凄怆":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
"月下无人更清淑":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 清淑:清秀美好。
"先生食饱无一事":我饭后无事可做,
# 先生: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这是诗意转折之处,以下皆借海棠寄寓人生感慨。
"散步逍遥自扪腹":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问人家与僧舍":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
# 不问: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而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拄杖敲门看修竹":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忽逢绝艳照衰朽":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
# 衰朽:诗人自谓。,绝艳:指海棠。
"叹息无言揩病目":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糊的双眼仔细观看。
"陋邦何处得此花":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
# 陋邦:这里指黄州。“无乃”句: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四川移栽。四川盛产海棠。
"无乃好事移西蜀":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
"寸根千里不易致":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
"衔子飞来定鸿鹄":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 衔子: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天涯流落俱可念":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
# 俱:双绾花与人。,天涯: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
"为饮一樽歌此曲":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朝酒醒还独来":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
"雪落纷纷哪忍触":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 哪忍触:犹言那忍见。触:接触,遇。,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前半段细腻描绘了海棠的独特韵味,竭力展现其幽静高雅、美丽清丽的品质,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叹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叹自身的遭遇。
2. 写作手法
比拟:拟人,细雨绵绵中,海棠花瓣挂着晶莹泪珠,显得分外凄楚动人;而当皓月当空,四周无人之时,它更添一份清雅温婉,静谧中透出无限柔情。诗人发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拟人的手法从容不迫地对海棠作了多角度的描绘,既精细又不板滞。对比:苏轼通过对比海棠与其他花卉,如“桃李漫山总粗俗”,突出了海棠的独特之美和高雅品质。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海棠的形象更加鲜明,也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特别喜爱和赞赏。
3. 分段赏析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歌开篇即勾勒出一幅瘴气弥漫、环境恶劣的画面,突显出海棠身处尊贵却流落荒野的孤寂境遇。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那份从容与高雅,让周遭满山的桃李显得庸俗不堪,黯然失色。诗歌的第二部分尾声处,诗人遥想明日酒醒之时,他仍将孤身重返此地,只是心中暗自忧虑,只怕那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这句虽是悬想之词,却是至情之语。
4. 作品点评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而且每一描写都贴切自然。如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尽管诗人巧妙地运用比附手法,但整首诗读起来却流畅自然,不显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其抒情状物,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 读前半竞似海棠曲矣,妙在”先生食饱“一转。此种诗境从少陵《乐游园歌》来,遇其神理而化其畦畛,斯为千古绝作。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此种真非东坡不能,东坡非一时兴到亦不能。
清纪昀《纪评苏诗》卷
# 咏物诗常自寓身世,物与人合一,以此抒情议论。东坡在此诗中,赞美一株西蜀海棠幽独清淑的品节,悲叹它飘零陋邦,与杂花草莽为伍,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操和身世之悲。东坡妙用拟人手法描绘海棠,把它写成一位风姿高秀的绝代佳人:“朱唇”二句,状其衣着、容貌、肤色之美,“日暖”句摹其春睡之态,“嫣然”句摄其动人笑靥,“雨中”句传其孤苦凄怆之情。或用工笔或用写意,无不惟妙惟肖,形神俱活。至于兴象之深微,词格之超逸,更是东坡戛戛独造。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苏轼集》
上一篇:宋·刘谊《郎官湖》
下一篇:宋·廖世美《好事近·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