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shān
huí
xiǎo
liè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qīng
gài
qián
tóu
diǎn
zào
huáng
máo
gāng
xià
chū
cháng
wéi
nòng
fēng
jiāo
pǎo
kōng
chèn
cāng
yīng
lüè
fēi
huí
wàng
bái
yún
shēng
cuì
yǎn
guī
lái
hóng
mǎn
zhēng
shèng
míng
ruò
yòng
西
liáng
簿
bái
yóu
néng
xiào
huī

译文

青色车篷前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黄茅冈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朝廷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逐句剖析

"青盖前头点皂旗":青色车篷前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

# 皂旗:黑旗,此指打猎的马队。养马之官,其衣为皂色,故称。,青盖:青色的车蓬。

"黄茅冈下出长围":黄茅冈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 出长围:指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黄茅冈:位于常山东南的平冈名。其冈黄草遍野,故称黄茅冈。

"弄风骄马跑空立":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

# 跑空:烈马跑貌,形容马蹄蹬脚刨地之状。,骄:指奔马的雄健英姿。,弄风:指马奔鼓起阵阵劲风。

"趁兔苍鹰掠地飞":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

# 掠地:拂过地面,擦着地皮,形容快速。,趁兔:追逐野兔。

"回望白云生翠巘":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

# 翠巘:苍翠的山峰,指常山。巘,大小成两截的山。

"归来红叶满征衣":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

# 征衣:泛指军服。

"圣明若用西凉簿":朝廷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

# 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圣明:一作“圣朝”,指皇帝或朝廷。

"白羽犹能效一挥":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 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祭常山回小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黄茅冈习射会猎为背景,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首联以工整对仗勾勒出狩猎队伍的威严阵势;颔联则以动态细节刻画,形成视觉张力,凸显射猎场面的激烈;颈联以归途的山色红叶为画面添上静美意境,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尾联直抒胸臆,借汉代典故表达投笔从戎的报国之志。全诗结构严谨,动静相宜,对仗精工而不显雕琢,在描绘射猎场景中融入家国情怀,既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的豪放风格,又体现了其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祭常山回小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熙宁八年(107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这年十月,苏轼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的路上与同僚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此次狩猎活动不仅是苏轼练武习射的一种方式,也展现了他渴望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诗中通过对狩猎场景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通过点题勾画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精细描写猎射时马和鹰的动作,展现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与优美风景,最终倾吐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稳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狩猎队伍的宏大派头与壮观场景。知州外出狩猎,随行侍从众多,因而有“点皂旗”之景。护卫们高举黑色旗帜,于车前辟出道路,队伍浩浩荡荡朝着狩猎之地——黄茅冈下进发。此景不仅生动展现出狩猎出行的威严阵势,更为下句“骄马跑空”埋下伏笔,使整首诗的情境衔接更为自然流畅。用典:诗人以谢艾自比,表明倘若朝廷委以自己边疆重任,必能指挥军队击退敌军。这一表意与此前《江城子》词的下阕内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相互呼应、彼此阐发。二者皆展现出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奔赴边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情感表达与主题呈现上一脉相承。直抒胸臆:诗歌最后两句“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直接展现出诗人对朝廷重用的深切期盼。诗人渴望置身保家卫国的战场,凭借自身才学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毫无保留地抒发了满腔豪情壮志与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两句诗如点睛之笔,瞬间升华了全诗主题,将诗人的拳拳之心毫无遮掩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使其情感力量直击人心,引发强烈共鸣。细节描写:“背手抽金镞”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猎人背手从箭囊中抽出金箭的动作,形象地展现了猎人的娴熟技艺和英武姿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表现力。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背手抽金镞,翻身控玉羁”等对马、鹰以及猎人动作的动态描写,展现出狩猎过程中的紧张与激烈;又有“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等对旗帜、山峦、白云、红叶等静态景物的描写,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既表现出狩猎场景的宏大热烈,又不失自然景色的宁静优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题,生动地勾勒出狩猎队伍的宏大场面。知州外出狩猎,侍从众多,“点皂旗”三字形象地描绘出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的情景。队伍浩浩荡荡,向着狩猎场所——黄茅冈下进发,为后文“骄马跑空”的精彩场景埋下伏笔。颔联聚焦于猎射场面的刻画。广袤的围场内,人喊马嘶,呼鹰策马,箭镞纷飞,紧张热烈的氛围扑面而来。诗人从全景中精心截取两个最具英武之气的场景,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两个场景的主角分别是一匹骄马和一只苍鹰。这匹马绝非寻常之马,而是一匹意气风发的骄马。此联不仅写得气势惊人,而且将马和鹰的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极具画面感,仿佛任何一位丹青妙手都能据此绘出传神的马、鹰图。颈联描绘了罢猎归来时诗人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激烈的围猎,诗人心情轻松畅快,不禁回头眺望方才激战之处。只见常山之上白云缭绕,好似在不断吞吐云气。再低头看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征衣。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白云、绿岭、红叶相互映衬,色彩对比鲜明,进一步增强了诗歌中的画意。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在尾联中直抒胸臆,一展豪情。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边患频发,他在诗词中常常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激情。尾联中,诗人以谢艾自比,表明朝廷若委以边任,自己定能指挥若定、击退敌军。这与他在《江城子》词下阕中所写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相互呼应,尽显其磊落正大的胸襟抱负。可当时的言官却强行曲解,将此诗列为讽刺新法之作,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4. 作品点评

全诗感情激昂向上,气势灵动飞扬,对仗极为工整。在遣词造句方面,诗人的功力尽显无遗。像“点”“出”“跑”“立”“掠”“飞”“生”“满”等字,极富表现力,运用得恰到好处,难以替换。而“青”“皂”“黄”“苍”“白”“翠”“红”等字,不仅鲜明地描绘出事物的色调,更与全诗的情感基调高度契合。此诗偏重于叙事,前六句完整地展现了围猎的全过程;而词则着重于抒发内心的郁结。从抒情的角度来看,词比诗更为充沛、生动,将作者当时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诗一首,题在本州小厅上,除无讥讽外,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麾”,意取西凉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轼为将,亦不减谢艾也。

宋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

# 中四豪健。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瑰伟,五六境象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此似规橅右丞‘风劲角弓鸣’一诗,马立鹰飞,宛然‘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之句也。‘白云’、‘红叶’亦是‘千里云平’遗意,特其才大不露青蓝冰水之迹耳,结以谢艾自况,想见下笔时顾盼自雄,踌躇满志。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五六写得兴致。

清纪昀《苏诗汇评(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应辰《雪中梅花》

下一篇:宋·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