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ài
xīng
yuè
gāo
píng
qiū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cuī
gēng
qīng
chén
shōu
xiǎo
yōu
fāng
yuè
àn
zhú
jiàn
dēng
chuāng
shí
qiū
niáng
tíng
yuàn
xiào
xiāng
jué
qióng
zhī
shù
xiāng
nuǎn
míng
xiá
guāng
làn
shuǐ
miǎn
lán
qíng
zǒng
píng
shēng
jiàn
huà
zhōng
jiù
shí
chūn
fēng
miàn
shuí
zhī
dào
dào
yáo
tái
pàn
juàn
liàn
rùn
yún
wēn
jīng
fēng
chuī
sàn
niàn
huāng
hán
宿
rén
guǎn
chóng
mén
bài
qiū
chóng
tàn
zěn
nài
xiàng
xiāng
shān
duàn

译文

夜色渐浓,催促着更鼓敲响,洁净的尘土收尽了夜露,曲折的小巷、幽僻的街坊在月色昏暗中。竹栏围起的窗边灯火摇曳,我认出这是秋娘的庭院。还记得初见时她含笑相迎,仿佛觉得她如琼枝玉树般挺拔秀美,与我并肩而立,像暖日与明霞般光辉灿烂。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这般美好平生少见。就像在图画中、曾见过的美人容颜,谁能料到、竟能来到她居住的地方。曾眷恋那温柔甜蜜的时光,却痛苦于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分开。想到身处荒凉寒冷的环境中、只能寄宿在这荒无人烟的馆舍里。重门紧闭、破败的墙壁下秋虫声声哀叹。怎么办、这一缕相思之情,纵然隔着溪水山峦,也从未断绝。

逐句剖析

"夜色催更":夜色渐浓,催促着更鼓敲响,

"清尘收露":洁净的尘土收尽了夜露,

"小曲幽坊月暗":曲折的小巷、幽僻的街坊在月色昏暗中。

"竹槛灯窗":竹栏围起的窗边灯火摇曳,

# 竹槛:竹栏杆。

"识秋娘庭院":我认出这是秋娘的庭院。

# 秋娘:唐宋时对歌妓的一般称呼。

"笑相遇":还记得初见时她含笑相迎,

"似觉琼枝玉树相倚":仿佛觉得她如琼枝玉树般挺拔秀美,与我并肩而立,

# 似觉琼枝玉树相倚:一作似觉琼枝玉树。琼枝玉树,比喻人姿容秀美。

"暖日明霞光烂":像暖日与明霞般光辉灿烂。

"水眄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

# 水眄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眄,顾盼。一作“水盼兰情”。

"总平生稀见":这般美好平生少见。

"画图中、":就像在图画中、

# 画图中:“画图中、旧识春风面”句: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

"旧识春风面":曾见过的美人容颜,

# 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

"谁知道、":谁能料到、

"自到瑶台畔":竟能来到她居住的地方。

# 瑶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所。

"眷恋雨润云温":曾眷恋那温柔甜蜜的时光,

# 雨润云温:比喻男女情好。

"苦惊风吹散":却痛苦于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分开。

"念荒寒、":想到身处荒凉寒冷的环境中、

# 荒寒:既荒凉又寒冷。

"寄宿无人馆":只能寄宿在这荒无人烟的馆舍里。

"重门闭、":重门紧闭、

"败壁秋虫叹":破败的墙壁下秋虫声声哀叹。

"怎奈向、":怎么办、

# 怎奈向:怎么办?何,语助词。向,一作何。

"一缕相思":这一缕相思之情,

"隔溪山不断":纵然隔着溪水山峦,也从未断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拜星月·高平秋色》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回忆与情人初次幽会的场景,着重刻画女子的秀美与高雅气质;下阕则转向分别后独居荒寒孤馆的相思之苦,展现欢聚后分离的无奈,通过追忆逝去的恋情,也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悲凉心境。全词在结构上虚实结合,虚写的回忆与实写的当下相互映衬,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读来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作于北宋,乃周邦彦的作品。词题里的“高平”,指的是秋日里供人暂住的高平旅舍;而“秋思”二字,既点明了创作时的季节,也道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描绘了宦游途中对往昔恋情的追忆,体现了北宋文人仕途漂泊与情感失落交织的复杂心境,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笑相遇”的甜蜜与“败壁秋虫叹”的凄凉形成反差。这组对比以“乐景写哀,哀景衬乐”的笔法,将短暂的欢愉与长久的凄凉拧结在一起,既写尽了情爱的珍贵与易逝,也抒发了漂泊生涯中对温暖的渴求、对过往的追念,以及相思难寄的深沉悲苦。虚实结合:实写当下处境:“清尘收露”“竹槛灯窗”“重门闭、败壁秋虫叹”等句,细致描绘驿馆的环境与自身的寄宿状态,奠定现实的凄凉基调。虚写回忆与想象:“笑相遇”“琼枝玉树相倚”“雨润云温”等场景皆为回忆中的虚写,与现实形成对比;“一缕相思隔溪山”则通过想象强化相思之深,虚实结合中深化主题。化用: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中咏王昭君的名句“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原句写汉元帝仅通过画像识别王昭君的美貌,暗含对其命运的同情。词人借用“画图”“春风面”的意象,指代自己与美人相遇前,已通过传闻、画像或他人描述知晓其美貌。此处化用既暗示美人的声名远播,又为后文“笑相遇”的惊喜作铺垫——因早有期待,相遇时更觉珍贵,强化了情感的层次感。正面描写:“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几句对人物的正面描写,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先是以“琼枝”“玉树”“暖日”“明霞”等雅致意象作比,避开常见的“花容月貌”等表述,从视觉上凸显人物外在的明洁挺拔与神采灿烂,赋予其独特的光艳感;再聚焦“水眄兰情”的细节,刻画其眼神如流水般清澈含情、性情如兰花般幽静高洁,由外在容貌深入内在神态气质;最后以“总平生稀见”的主观评价作结,将前文描写升华,强调其美之罕见独特,全面而细致地完成了对人物的描摹。感官描写:“重门闭、败壁秋虫叹”中“秋虫叹”以秋虫的鸣叫入耳,通过听觉渲染出孤寂、荒凉的氛围,强化了离别后的凄清之感。正衬:上阕“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以“琼枝玉树”“暖日明霞”的绚烂意象,描绘出与“秋娘”初遇时的惊艳与温情,“水眄兰情”更显这份相遇的珍贵;下阕“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则刻画了分离后的凄清处境,荒寒孤馆、紧闭重门、秋虫哀鸣,尽显孤寂。昔日“暖日明霞”的明媚与“水眄兰情”的温存,正衬出如今“荒寒”“败壁”的凄凉。比喻:“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此句用“琼枝玉树”和“暖日明霞”两个具体的自然景物,分别比喻美人的容貌与神采。“琼枝玉树”原指像玉一样洁白、像树一样挺拔的美好事物,此处用来比喻美人初见时明洁耀眼的容貌,突出其光彩照人的特点;“暖日明霞”原指温暖明亮的太阳与绚烂的云霞,此处用来比喻美人神采奕奕的气质,强调其神韵的鲜活与明亮。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起笔,细细铺展了一个静谧而幽美的夜晚:更鼓声声,仿佛在催促着夜色渐浓,空气中的露水悄然收去,洗净了街道上的浮尘,词人行走在幽深曲折的坊巷之间,月色虽显得有些暗淡,却恰好为这场相逢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紧接着,“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一句,将镜头聚焦于佳人的居所,栏杆旁种着疏朗的翠竹,窗内透出温暖的灯光,正是在这样清雅的庭院里,他见到了那位被称作“秋娘”的女子。这里的“竹槛”与“灯窗”,看似是对环境的客观描摹,实则与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笔法一脉相承,都是以周遭景物的清幽雅致,来烘托居住者的淡雅脱俗,让人物的形象在景物的映衬下更显鲜明。从途中的夜色,到居所的环境,再到即将会面的场景,词人一步步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地将读者引入情境之中。而之后的“笑相遇”三字,却以极简练的笔触概括了初见时的情景,无论是闻名已久后的乍然相见,还是彼此倾慕的欢欣与喜悦,都被巧妙地略过不写,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既避免了笔墨的冗余,又为后文集中描摹佳人之美留下了充足的空间。随后,“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四句,从不同层面细致刻画了佳人的美好。前两句中,“琼枝玉树相倚”以美玉般的树枝与宝玉般的树干相互依偎为喻,写出了佳人的清贵与高洁;“暖日明霞光烂”则以温暖的太阳与灿烂的云霞作比,描绘出佳人神采照人、光彩夺目的模样,这两句合力勾勒出初见时佳人给人的强烈惊艳之感,尤其在夜晚的背景下,这种光彩与周围的暗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动人。第三句“水眄兰情”,以流水的清澈灵动形容她顾盼的眼神,以兰花的芬芳高洁比喻她的性情,从外在的神态深入到内在的品性,让佳人的形象愈发丰满。最后“总平生稀见”一句,是词人发自内心的赞叹,直言这样的美好在一生中都极为罕见,为这幅“美人图”画上了点睛的一笔。与那些惯用“云鬓花颜”“雪肤花貌”等俗套词语形容女子的写法不同,词人选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等独特的意象,通过两组对仗的长句,用四种事物层层比喻,既避免了熟滥,又让对佳人的赞美更具分量与感染力。下片的“画图中、旧识春风面”,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诗句。杜甫的原句本是写汉元帝因仅凭画像辨识宫女而错失王昭君的故事,暗含着对昭君命运的惋惜;而词人在此处截取了“画图”与“春风面”这两个核心意象,舍弃了原典中的悲剧色彩与政治意味,巧妙地将与“秋娘”的相遇比作在画图中早已相识的“春风面”。这不仅是对佳人容貌的赞美,更添了一层“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仿佛这场相逢并非偶然,而是冥冥中早已注定,自然地承接了上片对过往的回忆,也让情感的表达更显含蓄蕴藉。紧接着,“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几句,笔锋陡转,将思绪拉向那段相处的时光与突然的别离。“瑶台”本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用它来比喻与佳人相处的时光,仿佛置身仙境一般美好;“雨润云温”则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两人相处时的温情脉脉与彼此眷恋的甜蜜,“润”与“温”两个字,既呼应了上片“兰情”所体现的性情之好,又让这份亲密与爱悦显得具体可感。然而,“谁知道”三个字,却像一声叹息,打破了这份美好,随后的“苦惊风吹散”,以“惊风”比喻突如其来的变故,写出了这份甜蜜被无情拆散的痛苦与无奈。整段文字以追叙的口吻,先扬后抑,将相聚的欢愉与别离的苦涩形成强烈对比,行文曲折多变,与周邦彦另一首词《夜飞鹊》的笔法颇为相似。“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几句,将视角拉回当下的处境。词人独自寄宿在荒凉寒冷的旅舍中,四周空无一人,厚重的门扉紧紧关闭,只有破败的墙壁下,秋虫在不停地哀鸣,那声音仿佛是在替人叹息。一个“念”字,领起了这满心的凄凉与孤寂,因为无人可以倾诉,这份感受便显得愈发沉重。不直接写自己的悲叹,而是借秋虫的“叹”来传递内心的悲苦,更显深沉含蓄。这里所描绘的荒寒、孤寂之景,与上片所写的幽坊庭院、灯下相逢的温馨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今昔境遇的强烈反差,更凸显出当下的凄凉与失落。最后,“怎奈何、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作结,即便隔着千山万水,那份对佳人的相思之情,却像一根细细的丝线,始终缠绕心头,无法断绝。“怎奈何”三个字,带着一丝无奈,一丝埋怨,也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让这份相思之情不仅绵长,更添了几分复杂的意味。这既是今昔对比之后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将词人内心深处那份无法割舍的牵挂写得淋漓尽致,余韵悠长,让人读罢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山水的深情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片,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耒《劳歌》

下一篇:宋·陆游《长相思·桥如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