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
·
jià
xuān
běi
lóu
yùn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3
yún
lóu
tái
fēng
hěn
shí
rén
xiàng
chù
shù
qiū
yān
gāo
hán
qiān
kōng
lái
shǐ
使
jūn
xīn
zài
cāng
绿
zhàng
bèi
běi
mén
liú
zhù
yǒu
zūn
zhōng
jiǔ
chā
yǐn
jìn
xiù
xióng
qián
shēn
zhū
lái
yóu
shù
biàn
便
chóu
sān
lóu
wài
míng
míng
jiāng
gāo
yǐn
yǐn
rèn
zhēng
西
zhōng
yuán
shēng
shén
jīng
lǎo
nán
wàng
cháng
huái
jīn
wèn
dāng
shí
zhòng
liǔ
zhì
jīn
zài
fǒu

译文

扬州城外云雾弥漫,很石四周已遍布苔藓,当年的英雄人物现在又去了哪里?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他的心,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却苦于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的门户。虽有樽中酒可供饮用,却仍需举起满绣着熊虎的大旗。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苍,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而今扬州城外昏暗不明,江边隐约看不清,(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稼轩啊,在这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好?

逐句剖析

"云隔迷楼":扬州城外云雾弥漫,

# 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与北固亭隔江相望。楼回环四合,工巧闳丽,自古无有。楼成之日,隋炀帝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苔封很石":很石四周已遍布苔藓,

# 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相传孙权刘备曾经于石头上论事。罗隐诗:“紫髯桑盖两沉吟,很石空存事莫寻。”

"人向何处":当年的英雄人物现在又去了哪里?

# 人:指隋炀帝、孙权、刘备等人。

"数骑秋烟":只有秋烟中的征骑,

# 骑:一人一马。

"一篙寒汐":寒潮中的船只,

# 汐:晚潮。,篙:撑船的竹竿。

"千古空来去":仍然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

"使君心在":他的心,

# 使君心在:“使君”三句:是说辛弃疾喜欢田园生活,却苦于国事需要,镇守京口,不得遂愿隐居。使君:汉代对州郡的刺史的称呼,这里指辛弃疾。

"苍厓绿嶂":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

# 苍厓绿嶂:苍翠碧绿的山峦。同“崖”。

"苦被北门留住":却苦于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的门户。

# 北门:指南宋北疆门户京口。《旧唐书·裴度传》载,开成二年,裴度以本官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皇帝遣使宣旨曰:“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可也。”

"有尊中酒差可饮":虽有樽中酒可供饮用,

# 有尊中酒差可饮:“尊中酒”二句:《世说新语·捷悟》注引《南徐州记》载,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酒可饮,箕了用,兵可使。”尊:酒器。差:略微。

"大旗尽绣熊虎":却仍需举起满绣着熊虎的大旗。

"前身诸葛":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

# 前身诸葛:以诸葛亮比辛弃疾。

"来游此地":到此一苍,

"数语便酬三顾":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

# 三顾:指刘备的三顾茅庐。,酬:酬答,报谢。

"楼外冥冥":而今扬州城外昏暗不明,

#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

"江皋隐隐":江边隐约看不清,

# 隐隐:隐约不清晰。,皋:水边高地。

"认得征西路":(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

# 征西:桓温西征蜀地,得胜回到金陵后,进位为征西大将军。

"中原生聚":中原地区民多财足,

# 生聚:繁衍人口,积聚物力。,中原:这里指沦陷的北方地区。

"神京耆老":汴京的老人们,

# 耆老:老人。六十岁曰耆。,神京:指北宋器城汴京。

"南望长淮金鼓":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

# 南望长淮金鼓:“南望”句:是说盼望北伐。长淮:淮河,是南宋时宋金对峙的前线。金鼓:军中用器。金:即金钲,用以收兵,鼓用以进攻。

"问当时依依种柳":稼轩啊,在这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

"至今在否":而今,你可安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开篇借北固楼前的景致起笔,顺势引出抗金名将辛弃疾的伟岸身影,仿若让人看到辛稼轩独挑大梁、指挥千军纵横沙场的豪迈英姿。下片着重褒扬辛弃疾的非凡才略,字里行间满是对其出师必胜的坚定信心,收尾处更是余韵悠长,既显幽远意境,又具秀雅风姿。整首词巧妙运用诸多典故,以古喻今,借对稼轩的颂扬,含蓄表露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一腔拥护北伐、渴望复国的政治热忱尽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洞察局势,断言金国必将陷入大乱,这番言论颇得韩侂胄赏识。韩侂胄随后委派辛弃疾出任镇江府知府,期望他能筹划光复故土的方略。辛弃疾赴任镇江后,于当年秋季创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同期,姜夔有感而发,作下此词与之唱和,两位词人以词为媒介,抒发着各自对家国、时局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古诗。表达了词人对辛弃疾的赞誉之情,通过引用典故、描绘北固楼前风光,体现了词人心系国家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词人引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将辛弃疾比作诸葛亮,夸赞他才能出众,有济世安邦之才,如诸葛亮般能凭雄才大略成就大业,借典故丰富内涵,使对辛弃疾的赞美更具说服力。起兴:词的上片开篇“云鬲迷楼,苔封很石”,由眼前北固楼前被云雾阻隔的迷楼、布满青苔的很石等景象起兴,引出对往昔英雄事迹的追思与当下急需英雄的感慨,自然流畅地开启下文,为全词奠定怀古伤今的基调。起兴:词的上片开篇“云鬲迷楼,苔封很石”,由眼前北固楼前被云雾阻隔的迷楼、布满青苔的很石等景象起兴,引出对往昔英雄事迹的追思与当下急需英雄的感慨,自然流畅地开启下文,为全词奠定怀古伤今的基调。情景交融:“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将秋烟中的几骑行军身影、寒汐里的孤舟等秋景与千古人事的空寂相结合,景中含情,抒发了江山寂寞、时势消沉的深沉感慨,情与景相互渗透,韵味悠长。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以秋烟、寒汐这些千古不变的自然之景,反衬英雄已逝、人事已非,用长存的景物突出消逝的人事,更显孤寂落寞,强化今昔对比之感。比拟:“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把辛弃疾比拟成诸葛亮,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鞠躬尽瘁映衬辛弃疾的非凡才能与济世抱负,生动形象地突出辛弃疾的形象,让读者对其有更直观感受。化用:“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化用桓温北征看到早年手种杨柳感慨万千的典故,借杨柳寄托辛弃疾对中原故乡的牵挂及挥师北进的愿望,也融入作者期盼,委婉含蓄又增添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别具匠心,借楼前的旖旎风光巧妙起兴,仿若拉开历史的帷幕,引出了抗金英雄辛弃疾那气吞山河、统帅千军的伟岸英姿。起首三句,看似平淡地感慨江山依旧,往昔英雄却已消逝于岁月长河,实则暗藏机锋,弦外之音是当下家国正值风雨飘摇之际,亟待英雄豪杰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实现中兴大业。这般意蕴与辛弃疾词作开篇有相通之处,可写法与营造的意境却大相径庭。辛词起笔豪迈奔放,不事雕琢地直抒胸臆,直呼古人之名,将内心的壮志豪情袒露无遗;姜词则另辟蹊径,以工稳精巧的对偶句,徐徐勾勒眼前情境。“云鬲迷楼”,如同一幅泼墨山水,描绘出江北云雾缭绕、扬州城若隐若现的朦胧景致;“苔封很石”,笔锋一转,将目光聚焦于北固山,那曾是刘备、孙权共商抗曹大计的圣地,点点青苔封印着英雄的过往,不经意间便赋予了此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姜夔宛如一位丹青妙手,精心布局,极力避开辛词的既定套路,于情景交融间,营造出含蓄而雄浑、隽永且耐人寻味的独特韵味。紧接着的三句“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承接前文余韵,续写历史的沧桑变迁。往昔的英雄豪杰已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徒留秋烟笼罩下的几骑行军身影、寒汐拍打着的孤舟,岁岁年年,在这天地间寂寞地穿梭往返。此处立意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相近,皆饱含着对江山落寞、时势沉沦的喟叹,然而在具体的笔触运用与风格彰显上,却各有千秋。辛词直面历史废墟,大刀阔斧地凭吊往昔,笔力千钧,那深沉的感慨如决堤洪水,从字里行间汹涌而出,尽显悲壮雄浑、沉郁顿挫;姜词则迂回婉转,以侧笔勾勒楼前的风物景致,借这千古长存的自然物象,无声地反衬出人事的无常变幻,将满腔幽思潜藏于言外,读来凄清婉约、空灵澄澈。姜夔师法辛弃疾却能不落窠臼,灵活化用,于此处便可见精妙端倪。这般今昔对比、不胜唏嘘的慨叹层层铺垫,呼唤当世英雄拯救苍生的主题便如同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下片紧锣密鼓,顺势而下,开篇便不吝笔墨颂扬辛弃疾的经天纬地之才。“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以诸葛亮这一智慧化身作比,仿若穿越时空,重现三国风云。彼时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孔明自此殚精竭虑,辅佐其成就蜀汉霸业;今朝辛弃疾宛如诸葛再世,莅临京口,定能凭借超群谋略,肩负起抵御强敌、光复中原的历史重任。“数语便酬”四字,力透纸背,将辛弃疾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继而笔锋轻转,着墨于京口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西征路”,姜夔宛如一位资深向导,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北固楼外天地苍茫、江堤在雾霭中若有若无的壮阔画面,而那历史上大军西征、收复中原的路线,仿若幽灵般浮现眼前。言外之意,辛弃疾站在此地,心中早已对山川形势、行军路线了然于胸。再将视野拓宽,聚焦于中原大地:“中原生聚,神京蓍老,南望长淮金鼓”,这三句如同一幅民生百态图,生动展现出中原百姓安居乐业、翘首以盼王师北定的殷切期望,以及京城耆老心系故土、渴望山河一统的拳拳之心,鲜明地昭示了收复中原、统一南北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收尾处,姜夔化用桓温北征的典故,以一句“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为全篇画上了意味深长的句号。既细腻地刻画出辛弃疾对中原故乡的魂牵梦绕、急于挥师北上的炽热渴望,又饱含着姜夔对辛弃疾早日凯旋、成就伟业的深切期许,读来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者刻意效法辛词,但又能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是一篇不失自己特色的词作。全词情感激昂,笔力雄健,气宇恢宏,体现出作者支持抗金、激励北伐的爱国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中的“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以及“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等句,气派阔大,接近辛词的镗鞳之声。

现代词人、词学宗师夏承焘、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顾问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下一篇:宋·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