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庐虽不华":我的房屋虽然不华丽,
"粗有南北堂":粗略地有南北两间堂屋。
"通廊开十窗":通透的走廊开了十扇窗,
"爽气来四方":清爽的空气从四面八方而来。
"风长日气远":风长久地吹,日光晒不到的地方,
"六月有余凉":六月里还有余凉。
"儿女避不居":儿女们避开这里不住,
"留此奉爷娘":留下此地侍奉父亲母亲。
"爷娘发如丝":父母头发像丝线一样白,
"不耐寒暑伤":经受不住寒暑的伤害。
"单衣蕉葛轻":单薄的衣衫是蕉葛做的很轻盈,
# 蕉:原误作焦。
"软饭菘芥香":软软的饭和菘菜芥菜很香。
"无客恣卧起":没有客人的时候就随意地躺卧起坐,
"有客罗壶觞":有客人的时候就摆上酒器。
"今年得风痹":今年得了风痹病,
"摩膏沃椒汤":涂抹膏药用椒汤浸泡。
"念终舍此去":想到最终要离开这里,
"故山松柏苍":故乡山上的松柏一片苍茫。
"此地亦何为":这个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岁时但烝尝":一年到头只是祭祀罢了。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吾庐虽不华,粗有南北堂。通廊开十窗,爽气来四方。”这几句是对北堂整体环境的描写。“虽”“粗”二字体现出诗人对自家房屋质朴的认知。“通廊开十窗”点明房屋的构造特点,“爽气来四方”生动地写出了北堂空气流通、清爽宜人的特点,为下文父母在此居住做铺垫,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环境的细致观察。第五、六、七、八句:“风长日气远,六月有余凉。儿女避不居,留此奉爷娘。”进一步描述北堂的气候优势,“风长日气远”解释了为何“六月有余凉”。“儿女避不居,留此奉爷娘”则体现出儿女对父母的关怀,特意留下这舒适的地方侍奉父母,凸显出浓浓的亲情。第九、十、十一、十二句:“爷娘发如丝,不耐寒暑伤。单衣蕉葛轻,软饭菘芥香。”细致刻画父母的生活状态。“发如丝”形象地写出父母年老,“不耐寒暑伤”说明他们的身体状况。“单衣蕉葛轻,软饭菘芥香”通过描写父母的穿着和饮食,展现出生活的平淡与温馨,体现出诗人对父母生活细节的关注。第十三、十四句:“无客恣卧起,有客罗壶觞。”描述了父母在北堂的不同生活场景。没有客人时可以随意起居,有客人时则摆上酒器热情招待,表现出生活的自在和人际交往的和谐,丰富了诗歌的生活场景。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句:“今年得风痹,摩膏沃椒汤。念终舍此去,故山松柏苍。”笔锋一转,提到自己今年得了风痹病,“摩膏沃椒汤”写出治病的方式。“念终舍此去,故山松柏苍”则表达诗人想到最终要离开此地,回到故乡,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故乡的思念。结尾两句:“此地亦何为,岁时但烝尝。”是对北堂存在意义的思考。“此地亦何为”带有感慨语气,“岁时但烝尝”指出这里一年到头只是用于祭祀,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使诗歌更具思想深度。
下一篇:宋·黄公槐《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