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疏篱":简陋的茅舍,稀疏的篱笆。
"半飘残雪":梅花正如残雪一般飘零,
"斜卧低枝":它枝干低压如悠闲斜卧。
"可更相宜":(这一景色)与梅花正好相配,
"烟笼修竹":当轻烟笼罩在它旁边的修竹,
"月在寒溪":当月光酒在它身下的寒溪时,
"宁宁伫立移时":静静地位立在那里,长时间地观赏梅花。
# 移时:历时。又作少顷。,宁宁:静静地。
"判瘦损、":我拼却憔悴瘦损、
"无妨为伊":为了你。
# 伊:指梅花。
"谁赋才情":谁来赋予我才情,
"画成幽思":让我画出梅花所蕴藏的幽思,
"写入新诗":并将它写入新诗。
南宋书画家、词人
杨无咎(1097~1169?),宋代书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宋高宗时,因不愿依附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杨无咎善画墨梅,工书法,词亦殊工,被称为“逃禅三绝”。他创作的墨梅在画史上影响深远,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播,有“得补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千匹”之说。其书法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他的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存世作品有《四梅花图》《雪梅图》。著有《逃禅词》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梅词。描绘了茅舍疏篱旁梅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的形态,以及烟笼修竹、月在寒溪的清幽环境,上片通过对梅花生长环境与外在形象的刻画,展现其超凡脱俗的韵致;下片写词人宁宁伫立移时,甘愿为梅花瘦损,还祈愿有才华能将梅之幽思画成、写入新诗,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热爱赞赏之情,借咏梅寄托自身幽思,刻画了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形象。
2. 写作手法
比拟:“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以比拟手法正面刻画梅花形象,上句赋予梅花如残雪般洁白晶莹的特质,下句将梅树姿态赋予人的“斜卧”动作,生动展现梅花形象。意象组合:“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等众多意象组合,营造出清幽、高雅的意境,且这些意象都具有隐士生活和品格高洁的象征作用。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绘梅花生长的“茅舍疏篱”环境以及周围“白云”“修竹”“皓月”“溪流”等景致,借景抒情,既展现梅花超凡脱俗的韵致,也借此表明自己超凡脱俗、高洁自爱的心迹。
3. 分段赏析
《柳梢青·茅舍疏篱》上片,“茅舍疏篱”一句,点明梅花生长环境,简洁勾勒出清幽、远离尘世之处,奠定超凡脱俗的基调,从内容主题角度暗示词人高洁自爱之心;“半飘残雪,斜卧低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半飘残雪”将梅花洁白晶莹的特质形象展现,“斜卧低枝”赋予梅树拟人化姿态,生动刻画梅花外在形象,从表达技巧和形象塑造角度,使梅花形象跃然纸上;“白云缭绕、修竹萧萧、皓月高悬、溪流潺潺”,多个意象巧妙组合,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幽高雅的意境,这些景致具有隐士品格高洁的象征意义,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主题角度,既衬托梅花韵致,也为下片抒情作铺垫。下片,“宁宁伫立移时”,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刻画词人在梅树前驻足观赏、凝思的形象,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展现词人对梅花的专注;“判瘦损,无妨为伊”,以直白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出词人甘愿为梅花“瘦损”身体也无妨的迷恋倾心,从情感主旨角度凸显对梅花的热爱;“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以设问的方式,强烈抒发词人渴望将梅花神韵留存的迫切心情,从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角度,进一步深化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4. 作品点评
《柳梢青·茅舍疏篱》是咏梅词作中的作品,词人借梅抒怀,以细腻笔触将梅花与自身情志紧密相连。全词语言简洁凝练,善用比拟、意象组合等手法,生动塑造出梅花超凡脱俗的韵致。词人借咏梅刻画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形象,托物言志,将自身高洁自爱、不慕尘世的情操融入对梅花生长环境与姿态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含蓄委婉却又情感真挚。
# 画梅始于五代,皆著色而俪以禽鸟。至逃禅翁,始以水墨作花,遂雅逸出群,世称江西墨梅,至今片纸兼金,为画苑秘宝。遗词一卷,选家多未登录。其绵丽工炼,则颇似梦窗。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