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疏数点黄梅雨":稀稀落落下着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异乡又迎来了五月初五,粽子裹着金黄的米粒,
# 角黍:即粽子。,殊方:异乡。
"菖蒲泛玉":菖蒲酒斟满玉杯,
#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菖:一作“草”。
"风物依然荆楚":荆楚的风物依然如故。
"衫裁艾虎":衣衫上绣着艾草与虎纹。
#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崇之物,用艾草扎成虎的形状,或剪彩为虎,黏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崇辟邪、保佑安宁。
"更钗袅朱符":发钗轻摇朱符,
# 朱符:即硃符,朱笔画的符箓。旧俗用以驱邪。,钗袅:端午节,妇女用于辟邪而插在头发上的护符。
"臂缠红缕":臂间缠着红丝线。
# 红缕:古代端午有以五彩丝系臂的习俗。
"扑粉香绵":女子扑着香粉,
"唤风绫扇小窗午":绫罗扇子轻摇,午后的小窗送来凉风。
"沉湘人去已远":屈原沉入湘水已远去,
# 沉湘:指屈原。
"劝君休对酒":劝君莫要独对酒,
"感时怀古":感怀古今兴衰。
"慢啭莺喉":歌女婉转的歌声如黄莺啼鸣,
"轻敲象板":象板轻敲,
# 象板:象牙拍板,打击乐器。
"胜读离骚章句":胜过吟诵《离骚》的章句。
# 离骚:屈原写的诗歌。
"荷香暗度":荷香暗暗飘来。
"渐引入陶陶":渐渐引人进入陶然沉醉的境地,
"醉乡深处":醉意深处。
"卧听江头":卧在江畔,
"画船喧叠鼓":听见画船上传来阵阵喧天的鼓声。
# 喧叠鼓:指赛龙舟活动时锣鼓喧天的情形。
南宋书画家、词人
杨无咎(1097~1169?),宋代书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宋高宗时,因不愿依附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杨无咎善画墨梅,工书法,词亦殊工,被称为“逃禅三绝”。他创作的墨梅在画史上影响深远,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播,有“得补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千匹”之说。其书法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他的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存世作品有《四梅花图》《雪梅图》。著有《逃禅词》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作品通过描绘异乡客居时恰逢端午的所见所闻,既展现了包粽佩艾、臂缠红缕等荆楚端午习俗的热烈场景,又以“沉湘人去已远”暗含对屈原精神的追思。
2. 分段赏析
上阙:“疏疏数点黄梅雨”以简练笔触勾勒江南梅雨时节的朦胧景致,既点明端午临近的节气特征,又以“疏疏”暗示雨势未至滂沱,为后文节日氛围的铺陈留出空间。“殊方又逢重五”直述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又”字暗含多年客居的无奈,与后文“风物依然荆楚”形成对比——异乡的端午风物虽与故乡相似,却因“人非故地”徒增怅惘。“角黍包金,菖蒲泛玉”以色彩与质感并重的意象,展现端午核心风物:金黄的粽子与碧玉般的菖蒲,既体现宋代粽子的精致工艺,又暗含驱邪祈福的民俗寓意。“衫裁艾虎,钗袅朱符,臂缠红缕”通过服饰细节刻画节日仪式感:艾草裁成的虎形饰物、朱符、五色丝线,层层叠加的民俗符号强化了荆楚地区的端午传统。“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以静态场景收束上阕,描绘女子妆扮后倚窗摇扇的闲适画面,暗含时光流逝的慵懒感,与节日喧嚣形成反差,为下阕情感转折埋下伏笔。下阕:“沉湘人去已远”陡转笔锋,从眼前风物转向历史追忆。屈原投江的典故点明端午的深层文化意蕴,而“人去已远”暗含对忠魂不返的怅惘。“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表面劝人莫借酒伤怀,实则反衬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愁绪。此句以疏狂之语掩盖深沉感慨,体现宋人词作中常见的“以乐景写哀情”手法。“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以声色之娱消解历史沉重感,看似轻佻的“听曲胜读”实为对屈原悲剧的间接致敬——歌舞升平与忠魂寂寥的对比,暗含对时局的讽喻。“荷香暗度”以嗅觉衔接时空,荷香与酒香交融,将词人引入“陶陶醉乡”,表面写节庆之乐,实则暗示借酒逃避现实的苦闷。“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以听觉收尾,画船竞渡的喧嚣与“卧听”的静谧形成张力。词人虽身处热闹江畔,却以“卧听”姿态将自己置于人群之外,呼应上阕“殊方”客居的孤独,强化了“异乡人”身份认同。
上一篇:宋·范成大《五杂俎》
下一篇:宋·储泳《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