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ǎng
tóng
xīn
·
·
yuè
zhōng
tíng

朝代:宋作者:杨无咎浏览量:2
yuè
zhōng
tíng
liáng
chū
yàn
jiàn
rén
rén
yuè
fēng
liú
ráo
shí
bàn
xiǎo
cóng
róng
shì
qián
huí
cōng
cōng
jiàn
zuò
shàng
jīn
cháng
duàn
pěng
bēi
shēn
quàn
zhēng
gǎn
wàng
bái
xuě
xīn
shēng
wéi
chuài
qiū
miǎn
gào
cóng
jīn
xiū
yào
jiào
rén
qiān
wàn
huàn

译文

皎洁的月光铺满庭院中央,夜晚的凉意中,初开的宴饮刚刚开始。只见那意中人,风姿气度超凡脱俗,举手投足尽显出众风采、衣着装扮更是时尚入时。这次她略显微笑,举止从容,不像上次相见,那样行色匆匆。宴席之上,我不禁心潮激荡,几欲断肠。我双手捧起酒杯,真诚地向她殷勤劝饮。怎敢奢望、能听到她如阳春白雪般高雅的歌声,即盼能得、她的一眼注视。我恳请从今以后,别再让人,千呼万唤。

逐句剖析

"月可中庭":皎洁的月光铺满庭院中央,

"夜凉初燕":夜晚的凉意中,初开的宴饮刚刚开始。

"见个人人、":只见那意中人,

"越格风流":风姿气度超凡脱俗,

"饶济济、":举手投足尽显出众风采、

"入时打扮":衣着装扮更是时尚入时。

"小从容":这次她略显微笑,举止从容,

"不似前回":不像上次相见,

"匆匆得见":那样行色匆匆。

"坐上不禁肠断":宴席之上,我不禁心潮激荡,几欲断肠。

"捧杯深劝":我双手捧起酒杯,真诚地向她殷勤劝饮。

"争敢望、":怎敢奢望、

"白雪新声":能听到她如阳春白雪般高雅的歌声,

"唯啜得、":即盼能得、

"秋波一眄":她的一眼注视。

"告从今":我恳请从今以后,

"休要教人":别再让人,

"千呼万唤":千呼万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两同心·月可中庭》为宋代词人扬无咎所作。上片以“月可中庭,夜凉初燕”勾勒月夜庭院的清幽意境,继而刻画人物“越格风流”的姿容与“入时打扮”的风采,通过“小从容,不似前回”的细节对比,凸显此次相见的意外与珍视。下片直抒“坐上不禁肠断”的胸臆,以“捧杯深劝”展现席间深情互动;“争敢望、白雪新声,唯啜得、秋波一眄”借高雅乐声与佳人顾盼,含蓄表达倾慕之意,末句“告从今,休要教人,千呼万唤”以恳挚祈愿收束,尽显眷恋期待。全词笔触细腻,借月夜宴饮场景传递真挚情感,语言婉丽含蓄,意境清幽雅致,既体现扬无咎题画词的艺术特色,又彰显其对情感细节的敏锐捕捉,艺术感染力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书画家、词人

杨无咎(1097~1169?),宋代书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清江(今江西樟树市)人。宋高宗时,因不愿依附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杨无咎善画墨梅,工书法,词亦殊工,被称为“逃禅三绝”。他创作的墨梅在画史上影响深远,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播,有“得补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千匹”之说。其书法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他的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存世作品有《四梅花图》《雪梅图》。著有《逃禅词》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月可中庭,夜凉初燕”以月光洒满庭院、夜凉初透的环境描写,奠定了静谧而略带凉意的基调。“燕”通“宴”,点明宴饮情境,月光与夜凉的交织,既营造出幽美的空间氛围,又为人物出场做足铺垫。继而聚焦人物:“见个人人、越格风流,饶济济、入时打扮”以口语化的“个人人”(即“那个人”)呼告,凸显人物的独特性;“越格风流”状其风韵超俗,“饶济济”(“饶”为“多”义,“济济”形容风采出众)与“入时打扮”则从气质与装扮两方面刻画其明艳动人。词人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勾勒出一位风姿绰约、时尚雅致的女性形象,用语简洁却极具画面感。结句“小从容,不似前回,匆匆得见”通过今昔对比,突出此次相见的不同:前番“匆匆”,此刻“从容”,虽曰“小从容”,仍含珍惜之意,暗示两人关系的微妙进展,亦透露出词人对当下相聚的珍视与满足。下片“坐上不禁肠断”笔锋陡转,“肠断”看似悲语,实则因情至深——面对佳人,词人内心激荡,几近难以自持。“捧杯深劝”承上启下,既写席间殷勤劝酒的动作,又暗含借酒传情的深意,动作中见含蓄之态。“争敢望、白雪新声,唯啜得、秋波一眄”以退为进,深化情感层次:“白雪新声”代指高雅的歌声,词人自谦不敢奢求对方以妙音相赠,唯愿得其一瞥眼神。“啜”字本指饮啜,此处巧妙化用,以“啜得秋波”喻指捕捉佳人目光,比喻新奇而贴切,既贴合宴饮场景,又将无形的情感具象化,尽显灵动之笔。结句“告从今,休要教人,千呼万唤”以祈愿收束,语气恳挚而略带急切:希望从今往后,不必再“千呼万唤”方能相见,直抒对长久相伴的期待。“告”字口语化十足,似当面倾诉,打破含蓄风格,却更显真情流露,将词人的眷恋与渴求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清波引》

下一篇:宋·晁端礼《上林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