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看山如走马":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
# 走马:奔跑的骏马。
"倏忽过去数百群":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 倏忽:很快地,忽然。
"前山槎牙忽变态":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
# 变态:改变形态。,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
"后岭杂沓如惊奔":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 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仰看微径斜缭绕":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
# 缭绕:回环旋转。,微径:山间小路。
"上有行人高缥渺":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 缥渺: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舟中举手欲与言":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
# 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孤帆南去如飞鸟":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乘船时所见到的山峦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喜爱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静写动,第一句“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表现出船速之快和山的动态。比喻:第二句“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这两句诗中“如惊奔”则将山岭比作受到惊吓而奔跑的马群,进一步突出了山峦的动态感。白描:此诗运用白描手法,精准捕捉事物急剧变化之态,生动展现出其动态特征。
3. 分段赏析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船上看山”点明了观察的角度,“如走马”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山峦比作奔跑的骏马,生动地描绘出山峦快速掠过的景象。“倏忽过去数百群”则强调了山峦掠过的速度之快和数量之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前山槎牙”描绘了前面山峰的高低不平,“忽变态”则写出了山峰形态的突然变化。“后岭杂沓”描绘了后面山岭的杂乱,“如惊奔”则将山岭比作受到惊吓而奔跑的马群,进一步突出了山峦的动态感。“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仰看”转换了观察的角度,从仰视的角度描写了山上的小路,“微径斜缭绕”写出了小路的狭窄和曲折。“上有行人高缥缈”则写出了行人在高处的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舟中举手”描写了诗人的动作,表达了诗人想要与行人交流的愿望。“欲与言”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这种愿望。“孤帆南去如飞鸟”则将孤帆比作飞鸟,描绘出孤帆向南驶去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4. 作品点评
《江上看山》在这首诗篇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景物既立体又充满动感,画面跃然纸上,鲜活灵动。他运用巧妙的比喻,为景致添上了几分新鲜活泼的气息,使得语言明快流畅,自然而富有韵律。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深深喜爱与无限向往。
# 如走马,如惊奔,如飞鸟,极力形容。读之殊不觉。
明明代学者王如锡
上一篇:宋·胡仲弓《独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