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guò
cán
hóng
shī
湿
wèi
fēi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2
guò
cán
hóng
shī
湿
wèi
fēi
shū
dài
tòu
xié
huī
yóu
fēng
niàng
qiè
xiāng
guī
jīn
rén
fēng
zhú
luàn
gōu
jìn
shuǐ
chén
wēi
chūn
yǒu
rén
shí

译文

雨后,残留的花瓣被打湿没有飘飞,一道稀疏的篱笆透进一抹斜阳余晖,出游的蜜蜂采蜜酿蜜带着花香飞回。华丽的屋子空无一人,风使竹林摇曳凌乱,室内熏笼里燃了一整日的沉水香,在这整个春天里,想必她定会有思念某人的时刻。

逐句剖析

"雨过残红湿未飞":雨后,残留的花瓣被打湿没有飘飞,

# 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疏篱一带透斜晖":一道稀疏的篱笆透进一抹斜阳余晖,

# 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游蜂酿蜜窃香归":出游的蜜蜂采蜜酿蜜带着花香飞回。

# 游蜂:飞来飞去的蜜蜂。

"金屋无人风竹乱":华丽的屋子空无一人,风使竹林摇曳凌乱,

"衣篝尽日水沉微":室内熏笼里燃了一整日的沉水香,

"一春须有忆人时":在这整个春天里,想必她定会有思念某人的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是北宋周邦彦所作的一首词。上阕描绘雨后残花、疏篱斜晖、游蜂归巢等户外之景,下阕刻画闺房无人、风竹凌乱、熏香微弱的户内场景。全词运用用典,渲染等写作手法。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层层渲染寂寞氛围。词作通体停匀,轻重平衡,结尾轻灵蕴藉,委婉地传达出闺中怀人的情思,体现了周邦彦词善于铺陈、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孙虹在《周邦彦寄内系列词编年考证》中提出,此词创作于周邦彦于荆州、长安游学之际,经初步推断,其创作时间应介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至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通过描写暮春时节户外雨后残景与户内空寂环境,营造出寂寞、空虚、怅惘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女子对所思之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巧用汉武帝“金屋藏娇”典故。原意是汉武帝刘彻幼时说若得陈阿娇为妻,就造金屋让她居住。在本词中,作者借“金屋无人”描绘出华丽居所却空无一人的孤寂场景,以一种冷清、寂寥的氛围,含蓄地传达出闺中女子的孤独、落寞之情以及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不过总体而言,此词并非典型处处用典且紧密依托典故抒情表意之作。正衬:上片前两句用春残、日暮的景象正面烘托女主人公的怅触之情。暮春时节,美好事物逐渐消逝,日暮时分,时光匆匆,这种衰败、落寞的氛围与女主人公内心的惆怅相呼应,强化了她的愁绪。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游蜂酿蜜窃香归”,游蜂采花酿蜜,充满活泼生机和欢乐气息,与前两句的春残、日暮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是用富于活力的物象反面衬托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借景抒情:“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全词无一处直写“思念”,却处处是情。残红是凋零的愁绪,斜晖是时光的怅然,风竹摇曳是心事的烦乱,炉香渐微是相思的绵长。词人将“忆人”之情藏在景物背后,雨打残花,似离人泪;篱落斜阳,如相思影;竹声沙沙,是心声喟叹;炉香袅袅,是思绪萦绕。直至末句“一春须有忆人时”才点明主旨,此前所有景物皆为情感铺垫,让相思之情随景而生,如溪水漫过卵石,无声却浸润全篇。动静结合:“雨过残红湿未飞,游蜂酿蜜窃香归。”“金屋无人风竹乱”,静态景物:“残红”“疏篱”“斜晖”“金屋”“衣篝”构成静谧背景,残花凝立枝头,篱落静对夕阳,空屋寂然无声,香炉默然伫立,画面如工笔勾勒的静物图,透着清冷质感。动态元素,“雨过”的湿润感、“游蜂酿蜜”的忙碌、“风竹乱”的摇曳,为静态场景注入生机。蜜蜂穿梭于残红之间,风声吹动竹影斑驳,动态景物如点睛之笔,让静态画面有了呼吸感。但这种“动”并非热闹,而是以蜂蝶的“动”反衬环境的“静”,以风竹的“乱”烘托心境的“寂”,动静交织中,孤独之情更显深邃。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屋外暮春之景。春雨初歇,枝头残红沾湿未凋,疏篱缝隙间漏下斑驳斜晖。“残红”点明春暮,“斜晖”勾勒日暮,残花与夕照的组合,本就自带时光流逝的怅惘感,恰似为独处深闺的怀人女子量身定做的心境注脚——青春如残红般将逝,等待似斜晖般短暂,物象与情思在暮色中悄然共振。​前两句铺陈静物,第三句忽转动态:“游蜂酿蜜窃香归”。蜂蝶穿梭采蜜的画面,本是春日活力的象征,其“窃香”而归的满足感,更暗喻着某种情感圆满的意象。但这蓬勃生机落入盼归人的眼中,却成了刺目的对照——蜂儿尚有香可窃、有巢可归,而她的青春欢娱却如残红般凋零。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让蜂蝶的“动”与残红的“静”形成张力,将深闺寂寞衬得愈发苍凉。​下片:“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金屋”典出“金屋藏娇”,暗示女子身份,却以“无人”道破孤寂。风动竹影摇曳,本是自然之态,却着一“乱”字,将景物动态强行染上心绪的烦乱;熏笼中沉水香燃至终日,烟缕微弱,一“微”字既写香气消散,亦喻时光空耗的虚无。竹影与炉烟的细节,恰似女子内心的镜像——风竹之乱是愁思翻涌,香微之淡是意绪消沉,景物与心境在“乱”与“微”中完成正衬。​前五句,由屋外至屋内,经层层铺陈渲染,营造出满是寂寞、空虚、怅惘氛围的环境,困于金屋的女主人公那伤春情绪也隐约可感。收尾处,势必得落到女主人公身上,且似乎需用重笔才有力道。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并未直接让女主人公现身,而是以自身口吻从侧面虚点,还用“一春须有忆人时”这种带猜度的轻柔笔触,好似在说:在这般空寂环境里,金屋中的人儿在整个春天该会有怀人之时吧。明明是必然之事,却偏用或然口吻;重意轻描,内容与形式看似不搭,却更让人觉出这轻描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种微婉含蓄的表达,收获了重笔直抒无法达成的效果。这一收束,与前文含蓄笔法也达成了和谐统一。

4. 作品点评

此词景与人情既各自分明,又融合得浑然一体。意象选取清丽自然,读来流畅婉转。下片言情,似从自然之境中缓缓溢出,不刻意渲染伤感,亦未直白表露怨怒,笔力连贯,一气呵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阕写雨后春光明媚,风景宛然。下阕风篁成韵,香霭初残,凡静境撩人,最易幽怀枨触,有“风竹”二句蓄势。则昼静怀人之意,自注笔端矣。

近代学者、诗人俞陛云《宋词选释》

# 上阕写情,下阕写景,与常格不同。(“雨过”三句)以“雨过”引“斜晖”。以“斜晖”引蜂归,“归”字神注。下阕忆人,以所忆之人正未归也。(“金屋”二句)一种沉静景象。忆人神理已寓其中。末句“春”应“残红”。按此词“珠帘一行”四字,毛本作“疏篱一带”,篱在房外,与金屋衣篝不在一处,且“透”字无味。用“篱”不如用“帘”之为佳。即此亦可知用字之消息,故并论之。

近代词学家杨铁夫《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 此开梦窗一派,切不可学。

近代词人乔大壮《片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风光好·柳阴阴》

下一篇: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