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曲阑干偎碧树":弯弯曲曲的栏杆依傍着绿树,
# 偎:倚靠。,六曲:很多曲折,曲曲折折。
"杨柳风轻":微风轻吹着杨柳,
"展尽黄金缕":扬起嫩黄好似金线的柳条。
# 黄金缕:形容嫩黄的柳条,如同丝丝金线一般。
"谁把钿筝移玉柱":是谁在调整那玉制的弦柱,拨弄着金花宝筝?
# 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钿筝:指饰有金玉等宝物的筝。
"穿帘海燕双飞去":海燕穿过门帘双双飞走。
# 双飞:一作“惊飞”。,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恨游丝兼落絮":满眼都是飘荡的虫丝和纷纷飘落的柳絮,
# 落絮:指飘落的柳絮。,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
"红杏开时":红杏盛开的时候,
"一霎清明雨":一场突如其来的清明雨落下。
# 一霎:一阵子。唐孟郊《春后雨》诗:“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浓睡觉来莺乱语":从浓睡中醒来听到黄莺乱啼,
# 浓睡觉来莺乱语:与下一句,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睡:一作“醉”。觉来:醒来。莺乱语,一作“慵不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美梦被惊扰,再也无处寻觅了。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六曲阑干偎碧树”,勾勒出栏杆与绿树相依偎的美好景象,给人以安稳之感。“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细腻地刻画了春风轻拂杨柳,柳枝舒展的动态美,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通过描写海燕惊飞的细节,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和生活气息,暗示有人在此弹奏乐器,打破了这份宁静。下阕继续描写春日景色,“满眼游丝兼落絮”,描绘出空中飘荡的虫丝和纷纷扬扬的柳絮,营造出一种轻柔、迷蒙的氛围。“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点明了时节为清明,红杏盛开与清明雨的突然降临,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又富有变化的画面。“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写词人从浓睡中醒来,听到黄莺杂乱的啼叫声,原本美好的梦境被惊扰得无影无踪,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无奈之情。整首词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表达了词人的春日闲愁。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这几句描绘出春日里,曲折的阑干依偎着碧绿的树,轻柔的春风中,杨柳枝条如金色丝缕般舒展的明媚、优美且充满生机的景象。“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正是主人公自己移动了雁柱,他处在春光明媚、美景良辰的时刻,却受到孤独的袭击,这种没有知音、失去知心的哀怨,连双双的海燕也忍受不了而离去。以如此乐景来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哀伤,更显其愁绪之深。
3. 分段赏析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日画面。“六曲阑干偎碧树”,“偎”字将阑干与碧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栏杆与绿树相互依偎的姿态,营造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杨柳风轻”,点明了春风轻柔的特点,“风轻”二字给人以柔和、舒适之感。“展尽黄金缕”,把柳枝比作“黄金缕”,不仅写出了柳枝的颜色,还描绘出柳枝在春风中舒展的姿态,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三句通过对栏杆、春风、柳枝的描写,为全词奠定了闲适、优美的基调。“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这两句在闲适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灵动。“谁把钿筝移玉柱”,暗示了有人在此弹奏精美的筝。“钿筝”“玉柱”等词语,描绘出乐器的精美华丽,体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穿帘海燕惊飞去”,描写了海燕穿过帘子被惊飞的情景,“穿帘”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海燕的灵动,“惊飞去”则给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美。这两句通过描写弹奏乐器和海燕惊飞,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暗示了词人所处的环境既有宁静之美,又不乏生活的气息。“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此阕着重描写春日的自然景色。“满眼游丝兼落絮”,描绘出空中飘荡着蛛丝和纷纷扬扬的柳絮的景象,“满眼”二字强调了这种景象的普遍性,给人一种轻柔、迷蒙的感觉。“红杏开时”,点明了时节为清明,红杏盛开,展现出春天的艳丽色彩。“一霎清明雨”,“一霎”突出了清明雨的突然性,这场雨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清新之感,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三句通过对游丝、落絮、红杏、清明雨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暮春图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结尾两句写词人从浓睡中醒来后的感受。“浓睡觉来”,表明词人睡得很沉,暗示了他内心的闲适。“莺乱语”,描绘了黄莺杂乱的啼叫声,“乱语”一词给人一种嘈杂、烦乱的感觉,与前文宁静美好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惊残好梦无寻处”,写原本美好的梦境被黄莺的啼叫声惊扰得无影无踪,流露出词人淡淡的惆怅和无奈之情。这两句通过描写梦醒后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全词的主题,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开篇写景,结尾写人。写景紧扣春日特征,又富有变化,于变化间寄寓作者情感。写人时,先描摹人物动作,“谁把钿筝移玉柱”,然而穿帘双燕却触动主人公,成为情感转折的关键,引发其无尽伤感。继而刻画人物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抒主人公内心的哀伤。全词写景与写人巧妙交融,借穿帘双燕、乱语黄莺,以及游丝、落絮、清明雨等意象,将人物心理活动逐层展现,实现情与景的高度契合,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恰似“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快秀丽,表意委婉曲折。
# 金碧山水,一片空漾,此正周氏(周济)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
清谭献《复堂词话》
# 评“满眼游丝兼落絮”句:感;评“一霎清明雨”句:境;评“浓睡觉来莺乱语”句:人;评“惊残好梦无寻处”句:情。
清谭献《复堂词话》
# 忧谗畏讥,思深意苦,信其言不必论其人也。
清陈廷焯《词则·天稚集》卷一
# 雅秀工丽,是欧公之祖。字字和雅,字字秀丽,词中正格也。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 《蝶恋花》一调,最为古雅,“六曲阑干”唱后,几成绝句。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稿本)》卷六
# 正中《鹊踏枝》十四章,郁伊惝倪究莫测其意惽。刘融斋谓其词流连光景,惆怅自怜。冯梦华则以为有家国之感寓乎其中,然欤否欤。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
# 此首,情绪亦寓景中。“六曲”三句,阑外景;“谁把”两句,帘内景。阑外杨柳如丝,帘内海燕双栖,是一极富丽极幽静之金屋。而钿筝一声,骤惊双燕,又是极微妙之兴象。下片,“满眼”三句,因雨而引起惜花情绪,“浓睡”两句,因梦而引起恼莺情绪。镇日凄清,原无欢意,方期睡浓梦好,一晌贪欢,偏是莺语又惊残梦,其惆怅为何如耶。谭复堂评此词如“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可谓善会消息矣。
近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陈师道《触目》
下一篇:宋·白珽《净慈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