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幽谷无人识":兰花生长在偏僻的山谷中无人欣赏,
"客种东轩遗我香":我将它移种在东边的窗下,随风送来阵阵清香。
# 遗:给予,赠。,东轩:住房向阳的廊檐。
"知有清芬能解秽":我喜欢它那能祛除污秽的清香,
# 解秽:除去秽气。秽:肮脏。
"更怜细叶巧凌霜":却更喜欢它虽身形纤细却傲凌风霜的气节。
"根便密石秋芳早":兰花即便扎根于乱石中,却依然在秋天早早绽放在竹林中,
# 早:一作草。
"丛倚修筠午荫凉":这里一簇那里一丛享受着阴凉。
# 修筠:修竹,长竹。
"欲遣蘼芜共堂下":我想要找到一些蘼芜,把它和兰花一起种在厅堂阶下,
# 蘼芜:一种香草。
"眼前长见楚词章":这样就如同经常常与屈原笔下的君子相伴。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兰花原本生长在幽谷无人赏识,后被客人种于东轩赠予诗人,散发清香。诗人不仅赞美兰花清香能解秽,更喜爱其细叶不畏霜寒。还描写了兰花与密石、修筠相伴的生长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以及希望以蘼芜与兰花共植,眼前常现如《楚辞》般美好情境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兰生幽谷无人识”:此句点出兰花原生长于“幽谷”。幽谷幽静深邃、人迹罕至,多有茂密山林环绕,阳光难直入,湿度高、土壤肥沃,非常契合兰花喜阴的特性。这样的环境赋予兰花天然纯净、神秘高雅之感,也暗示其被埋没的处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开篇点明兰花原在幽谷无人知晓,后被移至东轩为诗人送香,形成对比,突出兰花境遇变化,引出下文对兰花的赞美。颔联:“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从嗅觉和视觉角度,赞美兰花清香能除秽气,细叶能巧妙抵御霜寒,体现兰花的美好品质。颈联:“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描绘兰花生长环境,扎根密石旁,与秋芳草、修筠相伴,营造清幽氛围,烘托兰花高雅气质。尾联:“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借希望种植蘼芜,表达对如《楚辞》般美好情境的向往,深化对美好品德追求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在《种兰》里,苏辙以细腻笔触与独特视角,借兰花这一形象,深切展现出对纯洁之美的执着追寻。此诗蕴含着诗人对美好、高洁品质的向往,也流露出其对清新宁静自然环境的深切渴望。诗中,苏辙不仅借物抒情,还巧妙融入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使整首诗意境深邃。他以简洁优美的文字,勾勒出兰花的风姿与神韵,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种兰》充分彰显出苏辙对美好事物敏锐的感知力,在寥寥数语间,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思考与审美情趣,堪称饱含诗意与哲思的诗篇。
下一篇:宋·释智圆《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