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huái
zhōu
zhōng
wén
gōng
rén
qín
shēng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3
jīng
cháng
hǎi
táng
tíng
běi
duō
fēng
lán
jiǔ
jīn
xíng
liáng
tuó
bèi
tóu
zhāo
zhāo
mén
yàn
bié
lóng
sōu
jǐn
lǎn
kōng
zài
chūn
guī
duàn
dōng
nán
bàn
chàng
cháng
huái
fēi
shòu
xiáng
chéng
xià
cǎo
shuāng
bái
liáng
suān
chǔ
fěn
zhèn
hóng
wéi
shēn
rén
jìng
shuí
bīn
shuí
zhǔ
duì
dēng
diǎn
chóu
nuò
qín
zhōng

译文

战乱的繁鼓声,惊破霓裳羽衣的轻歌曼舞,海棠春睡的亭北,骤然一阵凄风苦雨。歌断宴残,一片凄惶的玉啼金哭,这北掳一去是何等的不堪悲苦。骆驼背上,摇摇晃晃泪眼模糊,押解的铁骑,一路巡防一路催逼,惊悸不定从朝到暮。自从在京城外仓促饯别,乘着龙舟锦缆北上,空空乘载着、残存的春色离去。极目远眺江南半壁江山,可叹长长淮河的北面已经不是故土了。受降的城池下,干枯的草像霜一样白,北去的残余生涯将是无尽的凄凉酸楚。船舱里脂粉香艳红妆围绕,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哪是高贵的殡妃,哪是卑贱的奴仆?唯有那孤灯下的宫女,对着渔火一点,羁旅的愁绪一把,犹自将难言的凄哀在琴声中低诉。

逐句剖析

"鼓鞞惊破霓裳":战乱的繁鼓声,惊破霓裳羽衣的轻歌曼舞,

# 霓裳:即《霓裳羽衣舞》,唐代宫廷乐舞。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词中是以安史之乱比喻元军入侵,攻破临安,并兼寓谴责南宋统治者沉溺酣歌艳舞,从而导致亡国之意。,鞞:同“鼙”,军中小鼓。

"海棠亭北多风雨":海棠春睡的亭北,骤然一阵凄风苦雨。

# 海棠亭:即唐代皇宫中的沉香亭。因唐玄宗在沉香亭上曾将杨贵妃比为睡起之海裳,故称。

"歌阑酒罢":歌断宴残,

"玉啼金泣":一片凄惶的玉啼金哭,

# 玉啼金泣:指被俘北行的后妃、宫女、王孙等临行时痛哭流涕。

"此行良苦":这北掳一去是何等的不堪悲苦。

"驼背模糊":骆驼背上,摇摇晃晃泪眼模糊,

# 驼背模糊:“驼背”二句:“驼背模糊,马头匼匝”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马头金匿匝,驼背锦模糊”诗句,描写北上途中羁旅行役的苦状。

"马头匼匝":押解的铁骑,一路巡防一路催逼,

# 匼匝:环绕。

"朝朝暮暮":惊悸不定从朝到暮。

"自都门燕别":自从在京城外仓促饯别,

"龙艘锦缆":乘着龙舟锦缆北上,

# 龙艘锦缆:指被俘北上人员所乘龙船。

"空载得、":空空乘载着、

"春归去":残存的春色离去。

"目断东南半壁":极目远眺江南半壁江山,

"怅长淮已非吾土":可叹长长淮河的北面已经不是故土了。

"受降城下":受降的城池下,

# 受降城:本为汉代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筑的土城,故址在今内蒙古阴山北。词中是指宋朝向元朝投降的临安城。

"草如霜白":干枯的草像霜一样白,

"凄凉酸楚":北去的残余生涯将是无尽的凄凉酸楚。

"粉阵红围":船舱里脂粉香艳红妆围绕,

# 粉阵红围:指被掳的宫女。

"夜深人静":夜深人静的时候,

"谁宾谁主":又怎能分辨哪是高贵的殡妃,哪是卑贱的奴仆?

"对渔灯一点":唯有那孤灯下的宫女,对着渔火一点,

"羁愁一搦":羁旅的愁绪一把,

# 一搦:一把。

"谱琴中语":犹自将难言的凄哀在琴声中低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是宋代词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讲南宋灭亡后,君臣和宫人被俘往北方的情景;下片抒发词人北行路上的感受。词人在词里全面真实地写出了生活的巨大变化和亡国之痛,痛惜江山换了主人的悲哀,也含蓄地指责了南宋末年君臣误国的事。全词有的地方悲愤,有的地方愁苦,情感真挚哀婉,充满了沉郁苍凉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南下,丞相伯颜率大军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南宋朝廷内外一片震动,太后谢氏交出传国玺向元朝请降。不久,元军进入临安,皇帝、太后等都成了俘虏。后来,皇帝、皇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人被押往北方的燕京,词人当时是乐师,也被裹挟在队伍中。途经淮河时,船上宫女弹起琴,琴声凄凉,勾起了词人的缕缕愁思,他感慨之下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亡国抒怀词。描绘了战乱中舟行淮河的凄凉景象与宫人悲泣,体现山河破碎之痛,表达了对故国沦丧的哀婉愁绪与深沉家国之思。

2. 写作手法

铺陈:此词善用铺陈手法,层层渲染亡国之痛。“鼓鞞惊破霓裳”以安史之乱喻元军破临安,借唐宫乐舞骤歇暗写南宋覆灭;“驼背模糊”化用杜甫“马头金匝匝”句,铺写北上途中囚徒颠沛之状;“龙艘锦缆”反讽隋炀帝龙舟盛景,暗指南宋君臣奢靡招祸。连用三组意象,将时空从惊破霓裳的瞬间延展至漫漫北行路,最终收于淮河舟中孤灯琴语,形成历史巨变与个体悲苦的立体交织。借古讽今:“鼓鞞惊破霓裳”写唐玄宗沉迷霓裳羽衣曲时,渔阳鼙鼓骤起安史之乱,暗喻南宋朝廷耽于享乐终致覆灭。“龙艘锦缆”借隋炀帝南巡龙舟事,影射南宋君臣北行仍不改奢靡,空载“春归去”暗讽国运终结。又以“受降城”古战场意象,将淮河当下萧瑟与汉唐戍边苍凉交织,凸显山河易主之痛。化用:此词化用典故精妙。“鼓鞞惊破霓裳”化用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以安史之乱喻元军破临安之骤变,讽南宋耽于享乐致亡国。“玉啼金泣”兼采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金人泣泪典故,暗喻宫人北迁之痛楚。“驼背模糊”句点化杜甫“马头金匼匝,驼背锦模糊”,将杜甫笔下送别场景转为亡国囚徒的凄惶写照。用典:此词“龙艘锦缆”用典贴切,化用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的典故,炀帝为享乐造龙舟,以锦缆维系船队巡游。词人借此暗指南宋君臣曾如炀帝般奢靡,如今只余空船载“春”去,暗含对朝廷腐朽、国势衰微的痛心。象征:“龙艘锦缆”借隋炀帝龙舟典故,暗喻帝王奢靡与南宋覆灭;“春归去”以季节更迭象征国运终结,春景成空暗含亡国之痛;“驼背模糊”“马头匼匝”化用杜甫诗意,象征北行囚徒的困顿潦倒;“受降城”则借李益诗境,隐喻屈辱投降的凄凉境遇。全篇以物象承载家国巨变,将历史沧桑凝于琴声羁愁之中。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一落笔就点明了德祐年间的国难。词人用生动的描述,写出了国家灭亡时的巨大变故。当时朝廷还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却突然被城外震天响的战鼓声惊醒,战争的腥风血雨一下子就席卷了皇城深宫。在这里,词人借唐朝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来写南宋朝廷的遭遇,借历史说当下,批评朝廷衰败无能。“玉啼金泣”用了金人落泪的典故,把改朝换代后被遣散的悲哀,描绘得十分贴切。“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化用了杜甫“马头金匿匝,驼背锦模糊”的诗句,承接上文“此行良苦”,想象到了被掳到敌国后,像亡国奴一样的悲惨生活。“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这三句,更是把“苦”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南下逃亡,还是北上被掳,都是亡国的无奈。这既是乘船北上的真实情况,也意味着南宋国运已尽,再也没有挽回的可能。“春”是出发押解的季节,也象征着南宋的国运,“春归去”就表示南宋王朝的灭亡,如同春天结束一样。一个“空”字,饱含了那种无可奈何的深深悲痛。下片开始写船经过淮河时的感受。“长淮”紧扣“淮河舟中”的词题。“非吾土”借用了王粲《登楼赋》里“虽信美而非吾土兮”的意思。极目远望淮河,美丽的景色已不再是往日的模样,这都是因为心情不同了。“目断”“怅”等词,把眷恋、凄婉的情感都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这三句,借用了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受降城外月如霜”的诗句,用想象的方式,想到以后的日子,心里满是酸楚。汉朝和唐朝都有受降城,大多在西北边塞,但地点并不固定。这里只是借用这个说法,并非实指。“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目光从远方又回到眼前。以前帝王、侍臣、后妃、宫女之间等级森严,可现在这些人都成了囚徒,在狭窄的小船里挤着入睡,已经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宾客了。只有那位满心愁绪的宫女,在孤灯下弹奏琴弦,琴声也拨动着词人内心的忧伤。最后“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直接呼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结束全篇,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上片主要介绍背景,下片围绕主题展开。整首词重点描写被掳北上、乘船经过淮河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把眼前真实的景象、行程记录和过去的回忆、未来的设想结合起来,大大扩展了时间和空间范围。但这些内容都统一在“惊慌、痛苦、忧愁”的情感基调里,各种悲伤辛酸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整首词读起来有起有伏,真实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后阕“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不自料其恺骚也。

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居简《灞桥风雪图》

下一篇:宋·文同《新晴山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