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méi
·
·
huái
怀
jiù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2
shí
nián
chóu
yǎn
lèi
jīn
jiā
míng
jiā
tuán
yān
yuè
zhào
chuāng
shā
lóu
shàng
jiā
sài
shàng
jiā
rén
quàn
zhuó
liú
xiá
niǎn
huǎn
niǎn
cóng
bié
hòu
tiān
méi
huā
méi
huā

译文

十年愁眼不开眼泪巴巴,今天思念家乡,明天思念家乡。一团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纱上,楼上传来阵阵胡笳声,塞上又传来阵阵胡笳声。玉人劝我斟酌美酒,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慢搓转弹琵琶。此地一别后各奔天涯,想寄上一枝梅花,又不知梅花寄往何处。

逐句剖析

"十年愁眼泪巴巴":十年愁眼不开眼泪巴巴,

# 巴巴:形容心情迫切。

"今日思家":今天思念家乡,

"明日思家":明天思念家乡。

"一团燕月照窗纱":一团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纱上,

# 燕月:燕地之月,北方的月亮。

"楼上胡笳":楼上传来阵阵胡笳声,

"塞上胡笳":塞上又传来阵阵胡笳声。

# 塞上:泛指北方。

"玉人劝我酌流霞":玉人劝我斟酌美酒,

#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泛指美酒。

"急捻琵琶":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

"缓捻琵琶":慢搓转弹琵琶。

"一从别后各天涯":此地一别后各奔天涯,

"欲寄梅花":想寄上一枝梅花,

# 寄梅花:古人有折梅寄远,表示思念亲友的习俗。

"莫寄梅花":又不知梅花寄往何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剪梅·怀旧》是宋代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词,出自《水云集》。上片前三句,从总体背景写起,写长达十年的愁绪。后三句从细节入手写不眠之夜的痛苦;下片从“思家”转为怀人,回忆离家时的情景。而后想到寄一枝梅花,以慰自己的孤凄之心,但是早已物是人非,梅花无从可寄,纵然知道寄往何处,寄去也毫无用处。全词采用复沓的形式,表达了词人欲说而无从说起的愁思,深沉而低徊往复、长久积郁的乡思,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由宋代词人汪元量创作的,创作于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汪元量以善琴事谢太后、王昭仪。宋朝灭亡后,随三宫留燕。与幼主及谢太后等被迁往来于上都和大都之间达十余年。词中写到“十年”,又写到了“燕月”,据此判断应是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词人被北迁燕地时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写十年悠长的愁思、不眠之夜的痛苦、离家时的情景和怀人之意,表达了词人对家国的思念。

2. 分段赏析

上片写时空凝滞之悲。“十年愁眼泪巴巴”一句,以“十年”开篇,直陈羁旅之漫长,光阴之煎迫。“泪巴巴”三字白描愁容,泪渍浸透岁华,时空双重凝缩,悲怆之气顿生。“今日思家,明日思家”叠用“思家”二字,庸常轮回中,抽象愁思具象为日复一日的机械往复,暗喻神魂困守于无涯之境。顶真复沓如思绪回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绝望,尽在声调迂缓间。“一团燕月明窗纱”,“燕月”暗指朔北边陲,冷魄临窗,与“泪巴巴”相映成孤影。以“一团”状月色,既摹朦胧清辉,复喻愁思郁结如团,胶着难散。月魄本属清冷,“一团”却显浊重,反常合道,暗藏阴阳悖反之机。“楼上胡笳,塞上胡笳”,笳声自楼阁飘转关隘,空间辗转间荒寒愈甚。胡笳本属军中雅乐,今作离人泣血之声,乐音逾远,乡思愈长。叠言“楼上”“塞上”,声浪如潮回荡,竟似天地间唯余笳音萦绕,苍茫中见寂灭。​​下片写欲寄无从之惘​​。“玉人劝我酌流霞”,化曹植《洛神赋》“流霞为酒”之典,本是仙侣共饮之雅事,偏作天涯独酌之哀酿。玉人劝觞,琼浆入喉,反衬出“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涩味。欢宴之典与孤寂之境相撞,乐景愈彰其哀。“急捻琵琶,缓捻琵琶”,弦急如雨,弦缓如诉,指法更迭暗合心潮起伏。急时似万马踏冰河,缓时若寒泉咽石隙,声声叩击肝肠。琵琶本属胡乐,今作汉人离歌,乐律错位处,正见身份漂泊之痛。“一从别后各天涯”,收束全篇意象,“天涯”二字如利刃横空,截断所有希冀。北地燕月与塞上笳声,俱成天涯注脚,漂泊之苦凝为地理宿命。直抒胸臆处,前文所有意象皆化作“天涯”之注脚,苍凉之气透纸欲出。“欲寄梅花,莫寄梅花”,翻用陆凯“折梅寄友”旧典,“欲”与“莫”构成生死悖论。梅花本为高洁信使,今成不可寄达之虚愿。否定式转折如金石相击,戛然收束于无解之境,余韵如裂帛,悬而未决之怅惘,尽在言外。

3. 作品点评

全词抒写的虽是思家之情、怀人之意,却染上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色彩。从那一双“愁眼”中,从那“弦弦掩抑”的“琶琵”声里,不难体会到。也正因如此,词人的乡思便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贵在真情,此词真意切,用笔朴素无华,虽较直白浅露,却自有动人心处。

现代学者林音《婉约词三百首注析 》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曹勋《湘妃怨(其三)》

下一篇:宋·朱熹《好事近·春色欲来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