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o
jūn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3
wáng
zhāo
jūn
yuǎn
jià
chán
shàng
chū
gōng
mén
wéi
hàn
gōng
fēi
​jīn
zuò
fù​
​​bié
lái
suì
yuè
shēn​
​​jìng
quán
xià
lù​
hái
zhī
shēn
hòu
míng​
qīng
cǎo
mù​

译文

曾经有一天,王昭君,远嫁给了匈奴的单于。她骑上骏马,离开了汉宫的宫门,弹奏着琵琶,那琵琶声仿佛在倾诉着无尽的心事。曾经她是汉宫中的妃子,如今却成为了胡人的妻子。自从离开汉宫后,岁月已经过去了很久,最终她走上了死亡之路。然而,她死后也留下了一定的名声,那孤独的坟墓上覆盖着青青的野草。

逐句剖析

"一昔王昭君":曾经有一天,王昭君,

"远嫁单于去":远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上马出宫门":她骑上骏马,离开了汉宫的宫门,

"琵琶语如诉":弹奏着琵琶,那琵琶声仿佛在倾诉着无尽的心事。

"昔为汉宫妃":曾经她是汉宫中的妃子,

"今作胡虏妇":如今却成为了胡人的妻子。

# 胡虏:原作“单于”,今从鲍本。

"别来岁月深":自从离开汉宫后,岁月已经过去了很久,

"竟入泉下路":最终她走上了死亡之路。

"还知身后名":然而,她死后也留下了一定的名声,

"青草覆孤墓":那孤独的坟墓上覆盖着青青的野草。

# 青草覆孤墓:君冢上有青草,因称青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昭君墓》是南宋汪元量创作的五言古诗,属咏史怀古诗题材。诗中围绕王昭君远嫁匈奴这一历史事件,借“上马出宫门,琵琶语如诉”等场景,讲述其从汉宫妃到胡虏妇的身份转变,及最终“入泉下路”、青草覆墓的结局,表达对王昭君命运的叹惋与对历史的深沉思索。逐句推进昭君远嫁、出宫、身世转变、离世的过程,末句以墓景收束。作品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昭君悲剧人生,体现其以史寄情、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昔王昭君,远嫁单于去”中,“一昔”点明时间节点,简洁开启昭君远嫁匈奴单于的故事。以直白叙述,奠定全诗对昭君命运追溯的基调,将历史事件聚焦于昭君个人抉择(或无奈)的瞬间,让读者迅速代入昭君远嫁的历史情境,引发对其命运的关注。“上马出宫门,琵琶语如诉”中,“上马出宫门”,以动作描写,具象呈现昭君离开汉宫的场景,“上马”这一动态,暗含离别汉宫的决绝与无奈;“琵琶语如诉”,借琵琶声传情,“如诉”二字,将昭君内心的哀怨、不舍等复杂情绪,通过乐器声音委婉道出,以声衬情,强化离别之悲。“昔为汉宫妃,今作胡虏妇。别来岁月深,竟入泉下路”中,“昔为汉宫妃,今作胡虏妇”,以身份对比,凸显昭君命运的巨大转折,“昔”与“今”、“汉宫妃”与“胡虏妇”的反差,强化悲剧色彩;“别来岁月深,竟入泉下路”,从时间维度推进,“岁月深”体现昭君远嫁后漫长的异乡岁月,“入泉下路”则宣告其生命终结,简洁文字里,藏着对昭君一生漂泊、最终逝去的叹惋。“还知身后名”,揣测昭君若知身后因“和亲”等故事留名,会有怎样的感慨,增添历史的荒诞与无奈感;“青草覆孤墓”,以墓上青草的自然生长之景,渲染苍凉、寂寥氛围,昭君生前的悲欢离合,最终都归于这一抔孤墓与青草,让历史人物的命运在自然景象中沉淀,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彭元逊《月下笛·江上行人》

下一篇:宋·郑寅《夹漈草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