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底青春留不住":鬓角的青春渐渐留不住。
"功名薄似风前絮":功名就像风中柳絮般轻浮。
"何似瓮头春没数":哪里比得上瓮中春酒随意饮。
"都占取":痛快畅饮,人生得意尽欢娱。
"只消一纸长门赋":只需一纸《长门赋》的才情。
"寒日半窗桑柘暮":寒日斜照半扇窗,桑柘树影染暮色。
"倚阑目送繁云去":倚着栏杆目送天边流云飘过。
"却欲载书寻旧路":忽然想带着诗书踏上旧日路。
"烟深处":穿过烟雾缭绕的幽深之处。
"杏花菖叶耕春雨":在杏花菖蒲萌发的春雨里耕田播种。
北宋词人
毛滂(1061~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自幼酷爱诗文词赋,长于诗词,苏轼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其词作饶有情韵,婉丽可诵,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其中《临江仙·都城元夕》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境界似晚唐律诗。代表作品有《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浣溪沙·泛舟》。著有《东堂集》《东堂词》。
1. 分段赏析
“鬓底青春留不住”一句,直白地道出岁月流逝的无奈。“鬓底”点明时光在人的外貌上留下痕迹,“留不住”则以简洁而有力的表述,强调青春易逝,不可挽留,奠定了全词感慨时光的基调。“功名薄似风前絮”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功名比作风前飘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功名的虚幻与脆弱。风前的柳絮轻盈飘忽,难以把握,如同功名一般,看似存在,实则虚无缥缈,表达了词人对功名的看淡与无奈。“何似瓮头春没数”以反问的语气,将追求功名与享受美酒进行对比。“何似”引发思考,突出了词人认为比起虚无的功名,不如尽情享受瓮中那无尽的美酒,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功利的洒脱态度。“都占取”三字简洁有力,进一步强化了词人想要尽情享受美酒、抛开世俗烦忧的决心,仿佛要将所有的美好都揽入怀中,沉浸在无忧无虑的状态里。“祇消一纸长门赋”借用典故,以陈皇后凭借《长门赋》重获汉武帝宠爱的故事,暗讽自身才华无法施展,空有满腹才华却不能像司马相如写《长门赋》那样获得赏识,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寒日半窗桑柘暮”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乡村景象。“寒日”点明时间,营造出清冷的氛围;“半窗”视角独特,似从室内向外眺望;“桑柘暮”写出桑树和柘树在暮色中的样子,勾勒出宁静而略带萧瑟的乡村画面,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倚阑目送繁云去”通过“倚阑”“目送”两个动作描写,刻画了词人倚靠着栏杆,久久凝望天边繁云渐渐远去的场景。“繁云”象征着世间的纷纷扰扰,词人目送云去,暗含着想要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却欲载书寻旧路”表明词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却欲”转折,体现出思想的转变;“载书”暗示着文人的身份与志趣,“寻旧路”则表示想要回归到曾经向往的宁静生活之路,为下文具体描绘归隐生活做了铺垫。“烟深处”三字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仿佛那是一个远离尘世、超脱凡俗的世外桃源,勾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也表现出词人对归隐之地的向往。“杏花菖叶耕春雨”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耕种的美好画面。杏花盛开,菖蒲生长,在春雨中耕种劳作,充满生机与诗意。此句以景结情,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寄托在这充满希望的田园景象之中,给人以悠然闲适之感。
上一篇:宋·许月卿六《望中》
下一篇:宋·晏几道《两同心·楚乡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