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景萧条":晚年景况萧条,
"送君归去添凄断":送你归去更增添了凄凉欲绝的情绪。
# 凄断:极度凄凉。
"赠君明月满前溪":只能将遍洒前溪的明月赠给你,
"直到西湖畔":一直直到西湖边。
"门掩绿苔应遍":门扉紧闭,台阶上应该遍布碧绿的苔薛,
"为黄花、":为观赏金黄的菊花、
"频开醉眼":我频频睁开醉眼。
"橘奴无恙":(会宗)身体健康,
"蝶子相迎":蝴蝶迎接他的归来,
"寒窗日短":空屋寒窗,冬日白昼渐短(千万珍重)。
北宋词人
毛滂(1061~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自幼酷爱诗文词赋,长于诗词,苏轼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其词作饶有情韵,婉丽可诵,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其中《临江仙·都城元夕》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境界似晚唐律诗。代表作品有《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浣溪沙·泛舟》。著有《东堂集》《东堂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品围绕送别与思念展开,全词将萧条老景、明月溪流、绿苔黄花等意象与内心情感相融,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将对老友分别后的凄凉寂寞心境,以及深切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明月照友人”的美好图景与“老景萧条”的自我处境形成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凄凉感。情景交融:下片通过“绿苔”“黄花”“橘树”“寒窗”等系列冷色调景物,构建友人生活的孤寂画面,使“别后思念”从抽象情绪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场景,实现“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深层交融。
3. 分段赏析
“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开篇便从别后情境切入,极具匠心。彼时毛滂晚年官运蹇滞,生计困顿,“老景萧条”绝非文人笔下的无病呻吟,而是其真实生活的写照。“断”字意为极、尽,“凄断”将凄凉之意推向极致。衰老之境本就萧索,老友离去更如雪上加霜,“添”字生动地强化了这份凄寂,使情感层层递进,感染力十足。自“赠君”句起,视角陡然转换,聚焦于友人一方。“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词人别出心裁,将明月照耀友人沿溪乘船离去的寻常景象,幻化为自己将明月赠予友人。这一奇思妙想,既彰显了二人情谊的深厚绵长,饱含对友人旅途平安顺遂的美好祝福;又通过友人一路有明月相伴、美景相随,反衬出自己独留原地的孤寂落寞。下片全为想象之景,勾勒出友人归家后的生活图景。“门掩绿苔应遍”,一个“应”字,点明此为设想之词,暗示友人久未归家,庭院少有人迹,绿苔肆意生长,尽显空寂清冷。“为黄花、频开醉眼”,词人将视角深入友人内心,设想友人归家后,因思念自己,只能独对菊花,借酒消愁。这里“为”字的运用堪称绝妙,友人饮酒既非为他人,也非为自己,而是“为”黄花,看似荒诞的行为,实则深刻地体现出友人因分别而生的孤独,以及对自己的深切思念。“醉眼频开”四字,精准捕捉到醉酒后强撑精神赏菊的醉态,画面感跃然纸上。词的最后三句“橘奴无恙,蝶子相迎,寒窗日短”,进一步渲染友人归家后的孤寂氛围。“橘奴”典出三国李衡种橘之事,暗指友人庭院中的橘树;“蝶子”则呼应友人小斋“梦蝶”之名。词人想象友人归家时,唯有庭院橘树依旧、空斋相迎,却不见亲友迎接的身影。友人只能独对寒窗,在日渐缩短的白昼中,独自打发时光。至于友人归家后的真实情景究竟如何,其实并不重要,毛滂通过这样的想象与设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以及二人之间深厚绵长的情谊。
4. 作品点评
在古典送别诗词的浩渺星河中,毛滂的《烛影摇红・送会宗》以别具一格的笔法脱颖而出,呈现出两大鲜明特色。其一,打破常规的叙事视角。传统送别之作,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友人》,多聚焦于送别当下,以细腻笔触描绘临别之际的依依惜别;柳永《雨霖铃》上片铺陈长亭送别的缠绵悱恻,下片转而抒发别后相思。而毛滂此词却另辟蹊径,开篇便以“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切入别后情境,将读者直接带入分别后的凄凉氛围,全然不写饯行时的执手相看,这种独特的起笔方式,为词作奠定了与众不同的情感基调。其二,独树一帜的情感表达。一般诗词在描摹别后思念时,往往围绕作者自身的情思展开,柳永《雨霖铃》下阕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想象,便是作者自我情感的直白流露。但《烛影摇红・送会宗》自“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起,笔触一转,将目光投向友人。词人以丰富的想象勾勒友人归途的旖旎风光,如明月照行舟,直至西湖畔;又描绘友人归家后的生活场景,从“门掩绿苔应遍”的空寂庭院,到“为黄花、频开醉眼”的孤独饮酒,再到“橘奴无恙,蝶子相迎,寒窗日短”的清冷书斋。看似处处写友人,实则字字含深情,将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巧妙地寄寓在对友人生活细节的设想之中。这种以对方为中心的描写方式,在古典送别诗词中极为少见。虽与杜甫《月夜》通过想象妻子月夜思念自己来表达牵挂的手法略有相似,但《月夜》是夫妻间的忆内之作,而此词为友人的怀友之篇,情感对象与内涵皆有所不同,更凸显其在送别诗词中的独特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