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门外西湖西":钱塘门外,西湖的西边,
"万松深处古招提":万松深处有座古老的寺庙。
# 招提:梵语中的词,义为“四方”。
"孤塔昂昂据要会":孤塔高高耸立在要害之处,
"湖光滟滟明岩扉":湖光波光粼粼,照亮了山寺的石门。
"道人安禅日卓午":僧人在正午静坐修行,
# 卓午:正午。
"寺外湖船沸箫鼓":寺外湖面上的游船,箫鼓声响成一片。
"静者习静厌纷喧":喜欢安静的人习惯了清静,厌恶纷扰,
"游者趋欢穷旦暮":游玩的人追求欢乐,从早到晚不停歇。
"非喧非寂彼何人":那不喧闹也不孤寂的是谁呢,
"孤山诗朋良独清":是孤山的诗友,确实独自清高。
"世间名利不到耳":世间的名利之事传不到他耳中,
"长与梅花作主盟":长久与梅花结为相知的盟友。
"嗟我于此无一得":可叹我在这方面一无所得,
"曾向峰前留行迹":曾经只在峰前留下过足迹。
"天涯暮景盍归来":漂泊天涯的晚年,何不归来,
"坐对此图三太息":对着这幅画,我多次深深叹息。
北宋词人
毛滂(1061~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自幼酷爱诗文词赋,长于诗词,苏轼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其词作饶有情韵,婉丽可诵,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其中《临江仙·都城元夕》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境界似晚唐律诗。代表作品有《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浣溪沙·泛舟》。著有《东堂集》《东堂词》。
1. 写作手法
对比:“道人安禅日卓午”与“寺外湖船沸箫鼓”两句形成鲜明动静对比。前句以“安禅”“日卓午”勾勒道人正午静修的静谧场景,后句用“沸箫鼓”描绘寺外湖船喧闹的游乐画面,一静一动间,将古寺内的清幽与湖岸边的纷扰并置,通过环境氛围的强烈反差,暗衬出世者的沉静与世俗的喧嚣对立,含蓄传递出诗人对纷扰外境的疏离感及对内心澄明之境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钱塘门外西湖西”直接点明地点,钱塘门是杭州古城的西门,门外即西湖西岸,此句勾勒出画面的地理坐标。“万松深处古招提”中,“万松”形容松林茂密,“古招提”指古寺,梵语“招提”意为四方僧众居所,此处代指佛寺,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孤塔昂昂据要会”写雷峰塔的孤高,“昂昂”形容塔势挺拔,“要会”指交通要道,暗含杭州城繁华背景;“湖光滟滟明岩扉”描绘湖水波光映照山岩,形成明暗对比,画面层次分明。“道人安禅日卓午”转向寺内场景,“安禅”是佛教修行术语,“卓午”即正午,刻画僧人专注修行的静谧;“寺外湖船沸箫鼓”则写寺外游船喧闹,箫鼓声此起彼伏,形成“静”与“动”的强烈反差。“静者习静厌纷喧,游者趋欢穷旦暮”对比两类人:静者厌恶喧嚣,游者沉迷享乐,揭示世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非喧非寂彼何人”引出超然物外的隐士,“孤山诗朋良独清”点明其身份,北宋隐士林逋,他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象征高洁品格。“世间名利不到耳”直抒胸臆,表达对名利的淡泊;“长与梅花作主盟”以梅花为友,呼应林逋的隐逸形象,强化清高自守的志趣。“嗟我于此无一得”转为自叹,作者游历此地却未得真趣;“曾向峰前留行迹”暗示曾追寻前贤足迹而未果,流露怅惘。末句“天涯暮景盍归来,坐对此图三太息”收束全诗,暮色中凝视画作,连叹三声,既是对画境的沉醉,亦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梅尧臣《醉中和王平甫》
下一篇:宋·胡融《望海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