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东坡一病翁":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
# 寂寂:孤苦。
"白须萧散满霜风":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
# 须:一本作“头”。
"小儿误喜朱颜在":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
# 喜:欣喜。,小儿:指作者第三子苏过,他是随到岭南的。
"一笑那知是酒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 酒红:酒后的容颜。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纵笔三首(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晚年所写的七言绝句,以晚年生活为主题,此诗深刻描绘了苏轼晚年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不失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作者超旷闲逸的心境与诗境。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白须萧散满霜风”将须发(个体衰老)与霜风(自然永恒)并置,形成生命短暂与时空浩渺的张力。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小儿误喜朱颜在”以孩童的天真误判(喜)反衬诗人的真实衰老(悲),制造情感错位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勾勒出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皆因身体衰病,已然步入老翁之列。第二句,借风拂“萧散”白须之景,进一步诉说衰老之态。“霜”字用得精妙,既将白须之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又隐隐透出一股凄寒之意。这两句诗,宛如一幅萧索的画卷,让人读来只觉满心怅惘,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两句,笔锋陡然一转,借酒后脸上暂现的一抹红晕,营造出轻快的氛围,诗境也随之变得绚烂多彩。“醉面”之“红”,诗人特意强调并非“真红”。在这首诗中,苏轼先以旁人的视角给予肯定,随后又自我否定,用笔迂回曲折,尽显洒脱之态。“小儿误喜”,或许是儿子为安慰父亲而说的贴心话,亦或许是诗人别出心裁的设想之辞。要知道,此时陪伴在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已然二十八岁,断不会天真到将“酒红”当作“真红”。然而,诗人为了尽情抒发内心的欢悦,巧妙地借儿子之口引出“喜”字;儿子这一“喜”,又顺势引出诗人的“一笑”。不过,在“朱颜”与“喜”之前,诗人特意加了一个“误”字;而在“一笑”之后,又点明“朱颜”不过是“酒红”罢了。这般写法,看似是对儿子之喜的否定,实则又回到对衰老的肯定。如此一来,诗人的情绪虽有所转变,诗境也随之变化,但前面所描绘的令人伤感之事,却并未因此而改变分毫。
4. 作品点评
此诗妙在通过情绪的跌宕起伏、色彩的鲜明转换,以及内容上的反复否定与肯定,生动展现出诗人以达观之态、风趣之笔,从容应对并描绘那些易引人感伤之事的高超技艺。整首诗在曲折辗转间尽显坦荡胸怀,于妙趣横生中洋溢独特情趣,充分彰显出诗人超凡的胸襟与卓越的笔力。
# 真得好。
清纪昀《东坡集》引
# 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未易以情景论也。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上一篇:宋·释师观《偈颂七十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