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jiàn
zhāo
wǎng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3
lǎo
xīn
tīng
guǎn
xián
bìng
lái
bēi
jiǔ
xiāng
biàn
便
rén
shēng
nán
qiū
qián
táng
zài
mián

译文

我年龄渐渐增大,已经没有兴趣聆听那急管繁弦,疾病缠身,更不适宜饮酒欢宴。人生在世,难得碰到这秋前消暑的好雨,乘着凉快,请让我自在地在家,一枕酣甜。

逐句剖析

"老去无心听管弦":我年龄渐渐增大,已经没有兴趣聆听那急管繁弦,

# 管弦:指音乐。

"病来杯酒不相便":疾病缠身,更不适宜饮酒欢宴。

# 便:适宜。

"人生难得秋前雨":人生在世,难得碰到这秋前消暑的好雨,

"乞我虚堂自在眠":乘着凉快,请让我自在地在家,一枕酣甜。

# 虚堂:空阔的厅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平甫见招不欲往》是南宋诗人姜夔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姜夔借婉拒张平甫的筵席邀请,抒发心境苍凉、情致淡漠,对饮宴场合的倦怠。首联以自身状况为实写,试图借此让对方理解自己无法赴约;颔联又以身体欠佳、不宜饮酒为由,再次谢绝。后两联则从自身意愿出发,表明更愿留在家中。从写作手法看,前半部分以直白陈述推脱,后半部分转换角度表明心意。整首诗不仅展现出诗人对饮宴的厌倦,更体现其追求自由、远离喧嚣的高雅情怀,文字间尽显姜夔独特的情感态度与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平甫见招不欲往》是南宋诗人姜夔所作。从绍熙四年(1193年)至嘉泰二年(1202年),诗人一直定居杭州,彼时与张鉴来往极为频繁。诗题里的平甫,也就是张平甫,乃是诗人的挚友,其身份为南宋名将张俊之孙张签的侄子。这首诗作,正是诞生于这长达十年的时光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婉拒友人邀请的诗。描绘了诗人因年老体病,对管弦、杯酒兴致索然,只愿在秋前雨中于虚堂安然入眠的情景。借对热闹邀约的拒斥,以及对秋雨、静堂的钟情,表达出诗人渴望远离纷扰、享受闲适生活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首句“老去无心听管弦”,直接表明自己因年老对世间之事兴致淡漠,无心参与宴饮应酬,直白地传达出内心的态度。对比:将“虚堂的幽静”与宴饮时“管弦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此时更倾向于安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从而衬托出诗人对宁静的追求以及对喧嚣应酬的疏离。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便直抒胸臆,诗人直言随着年岁渐长,对世间诸事日益淡然,兴致索然,故而懒于外出。面对宴饮场合中嘈杂的管弦之音,内心毫无波澜,更无意于繁杂的应酬。首句采用实写手法,借自身状态尽显无奈,期望借此引发友人的体谅,然而仅凭此作为婉拒赴宴的缘由,尚显单薄。于是,次句顺势而出,以身体欠佳、不宜饮酒作为借口,进一步谢绝邀请。这般拒绝方式,既清晰阐明了自己无法前往的原因,又暗示对方,以自身当下的状况,若勉强赴宴,恐因自己的状态不佳而影响满座宾客的兴致,如此一来,主人自然也不便再强求。诗的三、四句,同样是表达不去赴宴之意,却与前两句的直接表述截然不同,而是转换思路,着重阐述自己更愿意留在家中的想法。留在家中的理由十分充足,当时正值夏末,恰好迎来一场难得的好雨,驱散了残留的暑气,在这般凉爽宜人的天气里,于家中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实在惬意。“虚堂”的静谧与前文宴饮时“管弦”的喧闹形成鲜明反差,对于渐入老年且身体抱恙的诗人而言,在这清凉时刻留在家中休憩,无疑是更为适宜的选择。况且,白日里悠然高卧,还颇具几分高士的闲适韵味,与诗人的身份极为契合。想必听闻这些,张平甫便不会因诗人拒绝赴宴而心生不悦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乍看是在婉拒友人邀约,尤其是三、四句,字里行间似有豁达之感。然而,细细品味,诗句背后实则潜藏着极为浓重的忧愁与愤懑。正因如此,读者在诵读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压抑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姜夔一生困顿失意,为生计所迫,羁旅天涯。他写这首诗时,生活主要依靠张鉴、张镃和范成大的资助,人到中年,彷徨无措,使他倍感寥落。他在《忆王孙》词中自述“零落江南不自由,雨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正是他当时生活及心情写照。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辞谢友人的邀请,三、四句甚至带有些豁达,但隐藏在诗后的是很浓重的牢愁,因此读来使人觉得有些压抑。

近现代缪钺《宋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杰《明月》

下一篇:宋·释道济《辞世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