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shuì
zhě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yǒu
dào
nán
xíng
zuì
yǒu
kǒu
nán
yán
shuì
xiān
shēng
zuì
shí
jiān
wàn
rén
zhī

译文

既然有路难行,不如大醉一回,既然有口难言,不如大睡一场。先生喝醉躺在这石头上,千万年来,怕没有人能领会您的意思吧。

逐句剖析

"有道难行不如醉":既然有路难行,不如大醉一回,

# 道:这儿指世道。人生道路。非指一般行路。

"有口难言不如睡":既然有口难言,不如大睡一场。

# 有口难言:言:说。虽然有嘴,但话难以说出口。指有话不便说出或不敢说出。

"先生醉卧此石间":先生喝醉躺在这石头上,

"万古无人知此意":千万年来,怕没有人能领会您的意思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睡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的对比句式,直陈面对现实困境时“醉”与“睡”的生存智慧,既暗含对政治环境险恶的隐讽,又展露诗人以退为进、超然物外的精神姿态。后两句“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则通过“醉卧石间”的意象,将个体困境升华为永恒的孤独命题,既呼应陶渊明“欲辩已忘言”的隐逸传统,又暗藏庄子“醉者神全”的哲学思辨,揭示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普遍困境。全诗语言洗练如白话,却以“醉睡”为壳包裹深沉的生命思考,以“无人知”为眼点破知音难觅的千古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醉睡者》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哲理抒怀诗。全诗通过“行路难”与“醉中逃”、“立言危”与“槐安避”的二元对立,揭示了士人在现实困境中借酒避世的生存策略,既描绘了醉卧石间的超然意象,又体现了儒家入世理想与道家出世哲思的深层碰撞。末句“万古无人知此意”以留白手法营造出语言表达的悖论之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以“道、醉”“言、睡”的二元对立。意象组合:"槐安"(槐安梦典故)与“石间”并置,前者喻指虚幻功名,后者象征本真存在,形成浮生若梦与醉境真实的镜像关系。

3. 分段赏析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此句以直白对比揭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选择。“有道难行”暗喻政治理想或处世原则在现实中难以践行,“有口难言”则指向言论受抑的困境。苏轼以“醉”与“睡”作为逃避现实的策略,表面看似消极,实则暗含对权谋倾轧的讽刺。前句“不如醉”呼应庄子“醉者神全”的哲学观,强调混沌中的精神保全;后句“不如睡”则化用陶渊明“欲辩已忘言”的隐逸姿态,将沉默升华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拒绝。全联以“不如”递进,形成对现实压迫的递进式否定,展现诗人“外旷达而内悲愤”的复杂心境。“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先生”既是自指,亦是对历代失意文人的泛指。“醉卧石间”以具象画面隐喻隐逸之志,石头的冷硬象征与世隔绝的决绝,醉态则消解了传统士人“兼济天下”的责任焦虑。后句“万古无人知”以时间维度放大孤独感,既暗合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悲壮传统(《报任安书》),又呼应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的千古浩叹。此联通过“石”的永恒与“醉”的瞬时对比,揭示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独醒”与“独醉”的悖论性存在。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醉睡者》以简练语言包裹深刻哲思,展现了士人在政治困境中的无奈与超脱。诗中“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以对比手法直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面上选择醉眠逃避,实则暗含对“乌台诗案”后仕途险恶的愤懑。后两句“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通过醉卧石间的意象,既象征孤高傲世的文人风骨,又流露知音难觅的苍凉。这首诗语言省净,极有哲理,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与超脱态度,也隐隐透出无可奈何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重顯《颂一百则》

下一篇:宋·陆游《农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