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ǎo
shì
jìn
·
·
chūn
lái
shí

朝代:宋作者:朱熹浏览量:3
chūn
lái
shí
xiān
sàn
mǎn
tiān
fēng
xuě
zuò
shǐ
使
mǐn
sōng
zhú
biàn
zhū
chuáng
jié
zhōng
yuán
jiā
cōng
cōng
shān
zhuàng
gōng
què
chéng
xiàng
gōng
chéng
qiān
zǎi
yìng
huáng
liú
qīng
chè

译文

春色即将降临人间,却先吹散满天风雪。看那七闽的松竹,裹上冰雪,恍如缀满珠玉的仪仗。中原祥瑞之气蓬勃葱郁,壮丽河山映衬巍峨宫阙。丞相的功业流传千载,如黄河水般清澈永恒。

逐句剖析

"春色欲来时":春色即将降临人间,

"先散满天风雪":却先吹散满天风雪。

"坐使七闽松竹":看那七闽的松竹,

"变珠幢玉节":裹上冰雪,恍如缀满珠玉的仪仗。

"中原佳气郁葱葱":中原祥瑞之气蓬勃葱郁,

"河山壮宫阙":壮丽河山映衬巍峨宫阙。

"丞相功成千载":丞相的功业流传千载,

"映黄流清澈":如黄河水般清澈永恒。

# 澈:一作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好事近·春色欲来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咏春词。词的上片以“春色欲来”开篇,却先写“满天风雪”,既描绘冬春交替时节的凛冽气象,又暗喻变革前的动荡与洗礼;而“七闽松竹”化为“珠幢玉节”,以晶莹冰雪覆盖的松竹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呼应朱熹推崇的儒家道德理想。下片转入对中原河山的赞颂,“丞相功成”一句是一种对理想中能成就大业、恢复中原的贤相的期待。以“黄流清澈”比喻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全词巧妙将自然时序与家国情怀交织,风雪与春色的对比形成张力,既体现朱熹“格物致知”的理学思维,又流露出士大夫心系天下的入世精神,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其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流行。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诗文很有特色,以平易畅达、说理缜密见长,诗则以吟咏情性、雍容和缓取胜。朱熹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和《朱子语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以“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起笔,看似写冬春交替之际的风雪之景,实则暗含深意。朱熹以“春色欲来”象征政治变革或国家复兴的契机,而“满天风雪”则隐喻变革前必经的动荡与考验。这种写法既呼应自然规律,又暗示时局之艰。后两句“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七闽”代指福建(朱熹故乡),松竹本为高洁坚韧的象征,被风雪裹覆后化作“珠幢玉节”(玉饰仪仗),既描绘出银装素裹的奇幻雪景,也暗喻士人在逆境中淬炼出的品格,呼应朱熹对儒家道德理想的推崇。此四句以自然时序为框架,将风雪、松竹等意象与政治隐喻结合,既展现自然伟力,又寄托对变革的期待。下片:笔锋转向中原,“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二句,以葱郁气象与壮丽山河象征国家复兴的生机。朱熹作为南宋理学家,“佳气”它既可以指自然景象所呈现出的蓬勃生机,也可引申为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象征。末句“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中,“丞相”泛指历史上那些建立了丰功伟绩、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贤相,其功业如“黄流”(黄河)般清澈永恒,既赞颂历史功绩,又呼吁当代执政者以史为鉴,追求政治清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一剪梅·怀旧》

下一篇:宋·杨万里《夏夜喜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