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堂迁客":被贬谪到雪堂的人,
# 迁客:遭贬迁的官员。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雪堂: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
"不得文章力":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
# 不得文章力:语出刘禹锡:“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赋写曹刘兴废":他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词赋,
"千古事、":千古历史、
"泯陈迹":遗迹已无踪影。
# 陈迹:旧迹;过去的事情。,泯:消失。
"望中矶岸赤":一眼望去,但见岸石尽赤,
# 矶岸赤:即赤壁。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直下江涛白":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
"半夜一声长啸":半夜慨然一声长啸,
"悲天地、":天地为之生悲、
"为予窄":并且变窄。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中通过游览赤壁,缅怀苏轼,借赤壁的景色和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功业难成的无奈、对现实的愤懑,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千古事,尽陈迹”,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主旨,关联自身对于历史人物和英雄功业的幻灭之感,借前人之语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直抒胸臆:“半夜长啸,悲天地、为予窄”,以一声极不寻常的“半夜长啸”,直抒充天塞地的悲愤与苦闷,形象地表达出巨大痛苦,使词情达到高潮。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一上来就直截了当地为苏轼打抱不平。苏轼那么有才华,文章写得那么好,却因为仕途不顺,被贬到雪堂。这简单的两句话,就把辛弃疾对苏轼遭遇的同情展现了出来。紧接着“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这里说的是苏轼写过曹操和刘备兴衰的故事,可那些曾经的英雄事迹,经过了千百年,都已经变成了过去,没留下什么痕迹。辛弃疾借苏轼的创作,表达出自己对历史上英雄功业的感慨,觉得就算曾经辉煌一时,最后也不过是一场空,就像苏轼虽然有大才,却也逃不过被贬的命运,这也反映出辛弃疾自己内心对美好名声难以长久留存的迷茫和痛苦。下片“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辛弃疾描绘了他看到的赤壁景色,红色的矶岸,白色的江涛,一红一白,颜色对比特别鲜明,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壮美。这两句不仅是在写景,还暗示了江山一直都是这样,没什么变化。可是上片说的那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却都消失了,形成了一种“江山永恒,人事短暂”的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下,辛弃疾想到自己一直忧心国家,想抗金收复失地,却没办法实现;官职调动频繁,还总被小人诋毁;心里明知建立功业很难,可还是一直想着,同时又知道永恒的名声只是个梦想。这么多的烦恼和痛苦,让他内心充满了悲愤。最后“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辛弃疾在半夜忍不住大声呼喊,他觉得整个天地都因为自己的悲伤而变得狭窄了。这一声长啸,把他心里满满的悲愤和苦闷都宣泄了出来,让整首词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也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有志向却不得志的英雄,内心是多么痛苦,和苏轼那种超脱豁达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4. 作品点评
《霜天晓角·赤壁》全词语气急直,尽显词锋刚劲,在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之中,又增添了一种拗怒的独特神采。从风格上看,它与辛弃疾诸多作品一样,展现出豪放不羁且情感深沉的特质。在语言方面,此词虽无极为精妙工致的雕琢,却以质朴有力的语句直击人心。词中并无复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勾勒出赤壁的雄浑景象与内心的深沉感慨,让情感得以直接而强烈地抒发。从情感与思想深度来讲,这首词虽篇幅简短,却蕴含深刻、广大。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精神,皆可用特定的标准去衡量。尤其是“悲天地、为予窄”这六字,堪称辛弃疾平生自我写照的传神之笔,是其内心真实心声的极致表达。结句更是如玉石碎裂、钢铁崩裂般惊心动魄,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余味悠长,令人反复咀嚼、感慨万千。
# 苏轼善以“人生如梦”、“物与我皆无尽”自遣,故虽感愤,而总见绝世超尘、翩然欲仙之风韵。相比之下,稼轩更多执著现实,耿耿国忧,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满腔愤懑之悲。
现代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德才《辛弃疾词选》
上一篇:宋·白玉蟾《画石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