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huā
·
·
kāng
qiū
chí
shàng

朝代:宋作者:毛滂浏览量:3
chí
shàng
shān
hán
zhú
àn
xiǎo
chuāng
shù
diǎn
qiū
shēng
qīn
duǎn
mèng
yán
xià
jiāo
bái
jiǔ
zhuō
涿
shǔ
wèn
táo
lìng
shí
guī
yuè
lǐng
yún
hóng
liǎo
àn
zǒng
shì
liáng
chù

译文

池塘上和山林间升起寒雾。低矮门窗的房子掩映在幽暗的竹林中。几点秋雨声打断了我的浅睡和梦境,秋雨打在屋檐下的芭蕉叶上。浑浊的米酒上还浮着米粒,农家的鸡啄食着黍米。问一声陶渊明啊、你什么时候归隐田家呢。印着月光的溪岸、有云雾的山岭,长着红蓼花的水岸,都是我所向往思念处啊。

逐句剖析

"池上山寒欲雾":池塘上和山林间升起寒雾。

"竹暗小窗低户":低矮门窗的房子掩映在幽暗的竹林中。

"数点秋声侵短梦":几点秋雨声打断了我的浅睡和梦境,

# 侵:进入。

"檐下芭蕉雨":秋雨打在屋檐下的芭蕉叶上。

"白酒浮蛆鸡涿黍":浑浊的米酒上还浮着米粒,农家的鸡啄食着黍米。

# 黍: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涿:一作啄。,蛆:酒面的浮滓。

"问陶令、":问一声陶渊明啊、

# 陶令:指陶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几时归去":你什么时候归隐田家呢。

"溪月岭云红蓼岸":印着月光的溪岸、有云雾的山岭,长着红蓼花的水岸,

# 红蓼岸:旧为隐士心仪之地。红蓼,一种水草。

"总是思量处":都是我所向往思念处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是宋代词人毛滂创作的一首小令,属婉约词风。此词作于毛滂任武康县令期间,以秋雨池畔为背景,上阕描绘山寒雾笼、竹暗窗低的清冷景象,借“数点秋声”“芭蕉雨”等意象渲染孤寂氛围,暗示短梦被雨声惊扰的怅惘。下阕转写乡野生活细节,“白酒浮蛆鸡涿黍”展现质朴农家场景,借“问陶令”之语流露对陶渊明式归隐的向往,末句以“溪月岭云红蓼岸”的江南风物作结,将自然景色与思乡之情相融。全词通过白描手法勾画景物,语言凝练含蓄,以秋雨、短梦、红蓼等意象寄托贬谪期间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展现宋代文人淡远闲适的情趣。毛滂善用景语传情,如“檐下芭蕉雨”以声衬静,“总是思量处”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毛滂(1061~1124?),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自幼酷爱诗文词赋,长于诗词,苏轼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其词作饶有情韵,婉丽可诵,描写别情,语尽而情意不绝,其中《临江仙·都城元夕》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句,境界似晚唐律诗。代表作品有《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浣溪沙·泛舟》。著有《东堂集》《东堂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篇于元符改元(1098)秋,以衢州推官改知武康,作于苕溪官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中描写了武康秋雨时节池上的景色与词人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寂情怀与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问陶令、几时归去”化用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陶渊明曾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作者此时正值武康县令,与陶渊明正有“同声相应”处,借陶渊明的选择表达对官场纷争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此处用典含蓄,将个人苦闷与历史人物呼应,使归隐之志更显深沉厚重。情景交融:“竹暗小窗低户”,这句描写竹林暗绰绰的,躺在屋中小憩,举目望去,窗户变得小了起来,屋子也显得矮了许多。这里的景物是实写:“竹林”因“雾”暗了起来“小窗低”是“虚”造了,词人压抑的心情使屋间的窗户、屋顶在眼中现出了误差:小了、矮了。这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间,通过描写幽暗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使读者在细节之中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变化。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池上山寒欲雾”以“欲雾”二字写秋日山间雾气将凝未凝的朦胧寒意,与“山寒”共同勾出清冷底色。次句“竹暗小窗低户”中“暗”字既显竹林幽深遮蔽光线,又借“小窗”“低户”暗示屋舍简朴,将视觉焦点收束至近景,形成空间层次。“数点秋声侵短梦”中“侵”字尤具动态,既指秋雨声自然侵入短暂的梦境,又暗含愁绪对心境的侵扰,与“短梦”呼应,暗示辗转难眠的困顿。“檐下芭蕉雨”将抽象秋声具象化为雨打芭蕉的细碎声响,以听觉强化清寂氛围,“芭蕉雨”三字自带江南秋意,将愁思物化,雨滴如愁绪击打心扉,更添画面实感。下片“白酒浮蛆鸡涿黍”中“浮蛆”指米酒发酵时的浮沫,此粗粝感与“鸡涿黍”的农家场景自然衔接,凸显乡居生活的素朴。“问陶令、几时归去”借陶渊明典故,自问归期,“几时”二字既含对隐逸的急切向往,亦暗藏身困宦途的无奈。末二句“溪月岭云红蓼岸”连举溪中月、岭上云、红蓼岸三组意象,以开阔景致打破前文压抑,其中“红蓼”的明艳色彩与秋景萧瑟形成对照,使归隐之思更显鲜活。“总是思量处”以“总”字收束全词,使月下溪岸的故园风物尽数化作归思载体。此句与陶渊明“羁鸟恋旧林”异曲同工,将贬谪苦闷转化为对田园的精神皈依。全词看似平铺直叙,却将漂泊者的眷恋与怅惘自然融入山水之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虽仅五十余字,却将景情交融之法运用得极为自然。全词反复诵读,韵律感强,每句皆能勾画具体场景,又暗含情感流动。全词以秋雨池畔为背景,上片以雾气寒凉、竹林幽暗烘托心境压抑,又以雨声入梦,亦透出愁绪难遣的困顿;下片转写乡野生活细节,借陶渊明典故自问归期,直抒归隐之志,末句以明丽风物寄托对田园生活的真切向往。全词未着一字直抒胸臆,却通过虚实相生的景物描写,将贬谪之苦、归隐之思层层展露,可谓含蓄蕴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

下一篇:宋·曹勋《酒泉子·霜护云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