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cǎo
chóu
yān

朝代:宋作者:晏殊浏览量:3
cǎo
chóu
yān
yōu
huā
qiè
píng
lán
zǒng
shì
xiāo
hún
chù
gāo
shēn
yuàn
jìng
rén
shí
shí
hǎi
yàn
shuāng
fēi
dài
huǎn
luó
xiāng
cán
huì
zhù
tiān
cháng
jīn
tiáo
tiáo
chuí
yáng
zhǐ
jiě
chūn
fēng
céng
xíng
rén
zhù

译文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逐句剖析

"细草愁烟":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

"幽花怯露":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

# 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凭阑总是销魂处":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

# 销魂处:难忘的往事。,阑:通“栏”。

"日高深院静无人":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

"时时海燕双飞去":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带缓罗衣":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

# 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香残蕙炷":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

# 炷:燃烧。,蕙:香草。

"天长不禁迢迢路":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

"垂杨只解惹春风":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

# 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何曾系得行人住":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 何曾:什么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细草愁烟》是北宋词人晏殊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室外之景,细草似因烟而愁,幽花仿若怯于露水,深院无人,海燕双飞,营造出清幽孤寂氛围。下片转而写室内,罗衣渐宽,蕙香将残,尽显落寞。全词借景抒情,通过细腻笔触,抒发了离愁、思念与慨叹,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凄婉温润笔调,深微幽隐地寄托怀思怅惘。词风婉约,上片景中含情,下片情由景生,将伤春情怀与时光之感完美融合,展现出晏殊词作高超的艺术水准与深厚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踏莎行·细草愁烟》是北宋词人晏殊所作,收录于《全宋词》之中。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以刑部侍郎之职被贬至宣州,后又改任应天府知府。在这段任职期间,他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大力推动应天府书院的发展,更是诚意邀请范仲淹前往书院讲学,培育出众多杰出人才。这所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晏殊此番作为,开创了大办教育的先河。庆历三年,晏殊位居宰相之位,与枢密副使范仲淹携手,积极倡导在州、县设立官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于官学中设置教授一职。从那时起,从京师到郡县,官学纷纷设立,掀起了一场广兴文学的热潮,这便是著名的“庆历兴学”。晏殊在临春之际,触景生情,借诗词以物抒情,抒发了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细草在烟霭中似含愁绪、幽花在露水中仿若怯弱的景象,以及日高深院寂静、海燕双飞之景,还有室内罗衣渐宽、蕙香将残的情景。借这些景与物,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氛围,表达了闺妇的离愁别绪、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2. 写作手法

拟人:上片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赋予细草、幽花以人的“愁”“怯”情思,将其人格化,借花草的神态展现人的心情,使景物描写更具感染力,生动传达出作者细腻的情感。正衬:以“日高深院静无人”的寂静环境,正面衬托人的寂寥。静谧的氛围让闺妇的孤独感更显突出,强化了人物内心的落寞情绪。反衬:乐景衬哀情。“海燕双飞去”以海燕成双成对飞行的画面,反衬人的孤独。双飞的热闹与闺妇的形单影只形成鲜明对比,使闺妇的孤独感更加浓烈,进一步凸显其绵绵无尽的情思。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勾勒出一幅朦胧画面:纤细的草叶被如烟薄雾萦绕,清幽的花朵上露珠微微颤动。乍看这仅仅是对室外景致的刻画,实则饱含作者极为敏锐的内心感触。“愁”与“怯”二字,将作者细腻的情思展露无遗,且与精巧的对偶形式相得益彰。细草于烟霭中,仿若满含忧愁之态;幽花在晨露下,好似心怀惊怯之感。表面上是在诉说花草的情绪,实际上是借草与花的拟人化,委婉地道出人的心境。“凭栏总是销魂处”,此句巧妙收束前文两个四字短句。原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皆是满怀愁绪之人凭栏所见之景。词人仅仅因那草间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便黯然“销魂”,足见其情思幽微而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作为上片的收尾之笔,前文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这两句则借助环境烘托,进一步刻画人物。“静无人”凸显出四周空寂,唯有一位凭栏黯然神伤的词人。“日高深院”的静谧,衬托出人的孤寂落寞;“海燕双飞”的成双成对,反衬出人的形单影只。“时时海燕双飞去”,海燕成双成对地翩然飞去,却给孤独之人留下绵绵不绝的情思。下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视角由上片的室外转至室内,依旧围绕人物展开描写。“带缓罗衣”通过衣服变宽,暗示人因愁苦而日渐消瘦,含蓄地揭示出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中的“蕙”指蕙香,这是一种以蕙草为原料制成的熏香,常用于古代女子的闺房。室内蕙香逐渐燃尽,化作一段段残灰,隐喻着闺中之人黯淡的心绪。以香炉中烧成篆字形的熏香残灰,来比喻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断,情绪冷落哀伤,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运用手法。而作者在此处只是客观地描绘“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为含蓄蕴藉。正因为没有直白道出,才不会受限于某一具体情事,从而给予读者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紧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对上文中的“带缓罗衣”与“香残蕙炷”进行总结。两个对偶的短句之后紧接一个长句,结构严谨而完整。“天长”与“迢迢路”相互呼应,形象地描绘出路途遥远,且这种遥远是人力无法阻挡的。“不禁”二字,传递出一种对万事皆无法挽回的深深哀伤。在经历了“带缓罗衣”的苦苦思念与“香残蕙炷”的消磨之后,更增添了对已然失去之物的无可奈何。结尾“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慨的语气道出:垂柳柔条随风摇曳,姿态婀娜,看似多情缠绵,却只能招惹春风,它哪一根枝条能够留住远行之人?又哪一根枝条能够追回已然消逝的美好过往?这两句蕴含着极为深远的怀思与怅惘之情,象征着词人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悟。

4. 作品点评

全词凭借对景致的描绘,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愁别绪、深沉思念与无尽慨叹,凄凉悲伤的情感如影随形,贯穿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其致。”这段话,恰切地点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所在,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卫宗武《颜鲁公》

下一篇:宋·丘葵《浮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