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愁烟":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
"幽花怯露":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
# 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凭阑总是销魂处":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
# 销魂处:难忘的往事。,阑:通“栏”。
"日高深院静无人":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
"时时海燕双飞去":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带缓罗衣":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
# 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香残蕙炷":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
# 炷:燃烧。,蕙:香草。
"天长不禁迢迢路":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
"垂杨只解惹春风":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
# 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何曾系得行人住":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 何曾:什么时候。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细草在烟霭中似含愁绪、幽花在露水中仿若怯弱的景象,以及日高深院寂静、海燕双飞之景,还有室内罗衣渐宽、蕙香将残的情景。借这些景与物,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氛围,表达了闺妇的离愁别绪、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2. 写作手法
拟人:上片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赋予细草、幽花以人的“愁”“怯”情思,将其人格化,借花草的神态展现人的心情,使景物描写更具感染力,生动传达出作者细腻的情感。正衬:以“日高深院静无人”的寂静环境,正面衬托人的寂寥。静谧的氛围让闺妇的孤独感更显突出,强化了人物内心的落寞情绪。反衬:乐景衬哀情。“海燕双飞去”以海燕成双成对飞行的画面,反衬人的孤独。双飞的热闹与闺妇的形单影只形成鲜明对比,使闺妇的孤独感更加浓烈,进一步凸显其绵绵无尽的情思。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勾勒出一幅朦胧画面:纤细的草叶被如烟薄雾萦绕,清幽的花朵上露珠微微颤动。乍看这仅仅是对室外景致的刻画,实则饱含作者极为敏锐的内心感触。“愁”与“怯”二字,将作者细腻的情思展露无遗,且与精巧的对偶形式相得益彰。细草于烟霭中,仿若满含忧愁之态;幽花在晨露下,好似心怀惊怯之感。表面上是在诉说花草的情绪,实际上是借草与花的拟人化,委婉地道出人的心境。“凭栏总是销魂处”,此句巧妙收束前文两个四字短句。原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皆是满怀愁绪之人凭栏所见之景。词人仅仅因那草间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便黯然“销魂”,足见其情思幽微而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作为上片的收尾之笔,前文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这两句则借助环境烘托,进一步刻画人物。“静无人”凸显出四周空寂,唯有一位凭栏黯然神伤的词人。“日高深院”的静谧,衬托出人的孤寂落寞;“海燕双飞”的成双成对,反衬出人的形单影只。“时时海燕双飞去”,海燕成双成对地翩然飞去,却给孤独之人留下绵绵不绝的情思。下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视角由上片的室外转至室内,依旧围绕人物展开描写。“带缓罗衣”通过衣服变宽,暗示人因愁苦而日渐消瘦,含蓄地揭示出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中的“蕙”指蕙香,这是一种以蕙草为原料制成的熏香,常用于古代女子的闺房。室内蕙香逐渐燃尽,化作一段段残灰,隐喻着闺中之人黯淡的心绪。以香炉中烧成篆字形的熏香残灰,来比喻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断,情绪冷落哀伤,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运用手法。而作者在此处只是客观地描绘“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为含蓄蕴藉。正因为没有直白道出,才不会受限于某一具体情事,从而给予读者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紧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对上文中的“带缓罗衣”与“香残蕙炷”进行总结。两个对偶的短句之后紧接一个长句,结构严谨而完整。“天长”与“迢迢路”相互呼应,形象地描绘出路途遥远,且这种遥远是人力无法阻挡的。“不禁”二字,传递出一种对万事皆无法挽回的深深哀伤。在经历了“带缓罗衣”的苦苦思念与“香残蕙炷”的消磨之后,更增添了对已然失去之物的无可奈何。结尾“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慨的语气道出:垂柳柔条随风摇曳,姿态婀娜,看似多情缠绵,却只能招惹春风,它哪一根枝条能够留住远行之人?又哪一根枝条能够追回已然消逝的美好过往?这两句蕴含着极为深远的怀思与怅惘之情,象征着词人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悟。
4. 作品点评
全词凭借对景致的描绘,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愁别绪、深沉思念与无尽慨叹,凄凉悲伤的情感如影随形,贯穿始终。
# 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其致。”这段话,恰切地点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所在,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上一篇:宋·卫宗武《颜鲁公》
下一篇:宋·丘葵《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