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yuè
·
·
shuài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3
bǐng
chén
suì
zhāng
gōng
huì
yǐn
zhāng
zhī
táng
wén
jiān
shuài
yǒu
shēng
gōng
yuē
tóng
shòu
zhě
gōng
xiān
chéng
shèn
měi
péi
huí
huā
jiān
yǎng
jiàn
qiū
yuè
dùn
yōu
xún
shuài
zhōng
wéi
zhī
shàn
dòu
hào
shì
zhě
huò
sān
èr
shí
wàn
qián
zhì
méi
lòu
xiàng
chǐ
齿
wéi
lóu
guàn
zhù
zhī
láng
xiān
yín
chóu
gèng
wén
shī
湿
tóng
tái
qīn
shí
jǐng
dōu
shì
céng
tīng
chù
āi
yīn
zhèng
mián
xún
zhù
píng
shān
liáng
shèn
qíng
西
chuāng
yòu
chuī
àn
wèi
shuí
pín
duàn
xiāng
zhēn
chǔ
hòu
guǎn
yíng
qiū
gōng
diào
yuè
bié
yǒu
shāng
xīn
shù
yōu
shī
màn
xiào
luò
dēng
shì
jiān
ér
xiě
qín
shēng
shēng
gèng

译文

丙辰年,我与张功父在张达可的厅堂里相聚饮酒。突然,我们听到墙壁间传来蟋蟀的鸣叫声,功父提议我们一同以这蟋蟀为题赋诗,然后交给歌者演唱。功父很快就完成了他的诗作,辞句非常优美。而我则在茉莉花丛中徘徊,抬头看见明亮的秋月,心中涌起一阵幽思,不久后我也完成了自己的诗作。蟋蟀,在都城被人们称作“促织”,它们善于争斗。有些喜欢这些的人甚至愿意花费三二十万钱来购买一只蟋蟀,并用象牙雕刻成楼阁来存放它们。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惹得思妇辗转难眠,起身寻找织机为远人制衣。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蟋蟀声为何时断时续,与捣衣的砧杵声交织?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离宫中凭吊冷月,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罢。想起《豳风·七月》即兴成诗。最可笑的是竹篱外传来欢声笑语,孩童们提着灯笼四处捕捉蟋蟀。不过是世间那些懵懂的少年男女。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逐句剖析

"丙辰岁":丙辰年,

# 丙辰岁:宁宗庆元二年(1196)。

"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我与张功父在张达可的厅堂里相聚饮酒。

# 张功父:名镃。张俊孙,有《南湖集》。张达可,张链旧字时可,与达可连名,疑是兄弟。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突然,我们听到墙壁间传来蟋蟀的鸣叫声,

"功父约予同赋":功父提议我们一同以这蟋蟀为题赋诗,

"以授歌者":然后交给歌者演唱。

"功父先成":功父很快就完成了他的诗作,

"辞甚美":辞句非常优美。

"予裴回茉莉花间":而我则在茉莉花丛中徘徊,

# 裴回:即徘徊。

"仰见秋月":抬头看见明亮的秋月,

"顿起幽思":心中涌起一阵幽思,

"寻亦得此":不久后我也完成了自己的诗作。

"蟋蟀":蟋蟀,

"中都呼为促织":在都城被人们称作“促织”,

# 中都:犹言都内,指杭州。

"善斗":它们善于争斗。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有些喜欢这些的人甚至愿意花费三二十万钱来购买一只蟋蟀,

"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并用象牙雕刻成楼阁来存放它们。

"庾郎先自吟愁赋":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

# 庾郎:指庾信,曾作《愁赋》,今唯存残句。

"凄凄更闻私语":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

"露湿铜铺":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

# 铜铺:装在大门上用来衔环的铜制零件。

"苔侵石井":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

"都是曾听伊处":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

"哀音似诉":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

"正思妇无眠":惹得思妇辗转难眠,

"起寻机杼":起身寻找织机为远人制衣。

"曲曲屏山":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

# 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绪":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西窗又吹暗雨":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

"为谁频断续":蟋蟀声为何时断时续,

"相和砧杵":与捣衣的砧杵声交织?

#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

"候馆迎秋":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

# 候馆:迎客的馆舍。

"离宫吊月":在离宫中凭吊冷月,

# 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

"别有伤心无数":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罢。

"幽诗漫与":想起《豳风·七月》即兴成诗。

# 漫与:率意而为之。,幽诗:指《诗·豳风·七月》,其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

"笑篱落呼灯":最可笑的是竹篱外传来欢声笑语,孩童们提着灯笼四处捕捉蟋蟀。

"世间儿女":不过是世间那些懵懂的少年男女。

"写入琴丝":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

# 写入琴丝:谱成乐曲,入琴弹奏。姜夔自注,“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一声声更苦":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咏蟋蟀的词。全词以蟋蟀鸣声为脉络,将诗人的孤寂、思妇的哀怨、游子的乡愁、亡国之君的悲戚,甚至天真孩童捉蟋蟀的场景都一一描绘出来,清晰展现出一幅层次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词中既有姜夔对自身漂泊命运、怀才不遇的感伤喟叹,更以含蓄笔触揭露了北宋灭亡的历史悲剧,以及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贪图一时安逸的危局。“离宫吊月”等词句,直白传递出对家国兴亡的深沉感慨,借蟋蟀的悲鸣,抒发了对故国覆灭的沉痛哀思,以及对现实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的小序可知,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干支丙辰)。当时,词人在张达可府上与张鎡(字功父)聚会饮酒,听闻屋内墙壁间蟋蟀鸣叫,张鎡提议一同填词,并率先创作了《满庭芳・促织儿》。张鎡笔下的词作,以细腻笔触描摹蟋蟀,对景物与细节的刻画入微,将蟋蟀的形态与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状物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词。全词以蟋蟀的哀鸣为贯穿意象,通过不同人物的听感与联想,将个人漂泊之苦、民生离乱之痛与南宋王朝的衰颓之悲层层交织,最终凝聚为对家国沦丧的深沉哀叹,使蟋蟀之声成为时代苦难的象征。

2. 写作手法

乐景衬哀情:“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孩童欢快捕蟋蟀之景,以天真童趣反衬成年人的深沉愁绪,“西窗”本含温馨团聚之意,却着“暗雨”,反衬秋夜思妇的孤寂离愁;“候馆”“离宫”本为休憩宴乐之所,却因蟋蟀鸣声浸染“迎秋”“吊月”的苍凉,这些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更能突出愁绪的深重。

3. 分段赏析

上片一开篇“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词人援引南北朝诗人庾信的《愁赋》,借其身世飘零、家国离乱之悲,为全词奠定深沉的愁绪基调。紧接着,将蟋蟀细碎的鸣声比作低声倾诉,“凄凄”二字既摹写声音的哀婉,又传递出内心的悲怆,物我交融间,愁情如涟漪般扩散开来。“露湿铜铺,苔侵石井”,词人以细腻笔触勾勒环境:露水浸湿门环,青苔爬满井栏,荒芜寂静的场景中,蟋蟀的鸣声无处不在,仿佛愁绪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渲染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哀音似诉”四字,自然引出“思妇无眠,起寻机杼”的画面。秋夜寂静,蟋蟀悲鸣,思妇辗转反侧,无奈起身织布,试图借劳作排遣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词人以思妇视角,通过屏风上曲折的山水与秋夜的凉意,烘托出她独守空闺的孤独与哀怨,将闺中愁思刻画得入木三分。下片“西窗又吹暗雨”,场景从室内转向室外,秋雨淅沥,与断续的蟋蟀声、远处的砧杵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曲凄清的乐章,清冷氛围更浓。“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词人进一步拓展愁思的维度。客馆中的游子,在秋意中思念故乡;离宫中的帝王后妃,对着明月感叹世事无常。蟋蟀的鸣声,成为触发他们思乡、伤国之情的媒介,将个人愁绪与家国之痛相融合,深化了愁情的广度与深度。“豳诗漫与”一句稍作停顿,似在思索,随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陡然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夜幕下,篱笆旁,孩童们提着灯笼,笑闹着捕捉蟋蟀,他们的天真快乐与前文的哀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用孩童的无忧无虑反衬成人世界的愁苦,更突显了愁绪的浓重。“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词人将饱含身世之叹、家国之痛的蟋蟀声谱入琴曲,让这凄苦之音从琴弦上流淌而出,余韵悠长,将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词围绕蟋蟀展开,却不局限于咏物,而是通过丰富的意象、巧妙的手法,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时代的沧桑巨变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看似咏物,实则抒情。以蟋蟀鸣声为线索,将深沉的家国之恨融入字里行间。从孩童捕虫的欢闹到思妇捣衣的哀愁再到文人抚琴的怆然,多重情境相互交织,词人通过层层渲染、步步推进,将个体情思与时代悲叹融为一体,最终营造出一种凄迷深远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宋张炎《词源》卷下

# “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此叙所记“好事者”云云,可知其习尚,至宋宣、政间,殆有甚于唐之天宝时矣。功父《满庭芳》词咏促织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托寄遥深,亦足千古已!

清郑文焯批《负暄杂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新《笋竹》

下一篇:宋·崔木《最高楼·蹇驴缓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