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jīng
shì

朝代:宋作者:刘子翚浏览量:3
niǎn
fán
huá
shì
shāng
shī
shī
zhòng
lǎo
guò
xiāng
tán
bǎn
yán
dāng
shí
dòng
wáng

译文

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逐句剖析

"辇毂繁华事可伤":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

# 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同“辇”借指汴京。,辇:皇帝的车驾。古以“辇下”指京城。

"师师重老过湖湘":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 湖湘:洞庭湖、湘江一带。,师师:李师师,汴京人。传幼年为尼,后为妓,色艺动京师。宋徽宗常微行临幸其家。后入宫,封瀛国夫人。汴京破,有的记载说她自杀,大多数典籍都说她流落南方。《青泥莲花记》说“有人遇之于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与此诗描写吻合。

"缕衣檀板无颜色":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

# 无颜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檀板: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檀木拍板。,缕衣:金缕衣,用金线盘绣的舞衣。

"一曲当时动帝王":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 帝王:指宋徽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汴京纪事》是北宋诗人刘子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歌妓李师师垂垂老矣、蹒跚于湖湘之地的凄凉画面。通过对李师师晚年境遇的刻画,巧妙地引出北宋昔日繁华盛景难再的悲怆,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北宋衰亡的时代沧桑。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李师师的最终结局,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殉节说”与“南渡说”最具代表性。而《汴京纪事》中所呈现的,正是李师师南渡的命运轨迹。此诗在主题表达、结构编排以及内容构思上,深度借鉴了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创作手法,以个人的沉浮际遇为切入点,折射出国家的兴亡之叹,字里行间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铁蹄踏破北宋都城汴京的防线,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不幸被掳北去。值此山河破碎、家国蒙难之际,诗人内心被悲怆之情汹涌激荡,以笔为刃,将汴京从失守前夕到沦陷后的种种史事一一镌刻于诗行之中,从而创作出《汴京纪事》组诗二十首,而此诗便是其中的终章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汴京昔日繁华与李师师晚年漂泊的对比,通过“辇毂繁华事可伤”的沧桑感慨与“一曲当时动帝王”的盛衰反差,营造出物是人非的苍凉意境,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与兴亡之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辇毂繁华”描绘汴京昔日的昌盛,李师师受帝王宠爱;“师师垂老”展现北宋灭亡后,她流落湖湘的凄凉。昔日的荣耀与如今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国家兴衰巨变,抒发兴亡之叹。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缕衣檀板”曾是李师师受宠时所用,如今却“无颜色”,而往昔“动帝王”的辉煌与之形成反差,用过去的风光反衬当下的落魄,寄寓对北宋灭亡的悲痛与惋惜。

3. 分段赏析

“辇毂繁华事可伤”此句以“辇毂”代指汴京昔日的繁华,与“事可伤”形成强烈反差,直击北宋灭亡后都城衰颓的沉痛现实。“辇毂”象征皇权与盛世气象,而“伤”字则蕴含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悲慨。诗人通过今昔对比,将政治动荡、山河破碎的哀感浓缩于首句,奠定全诗苍凉的基调。“师师垂老过湖湘”此句以李师师流落湖湘的个体遭遇映射时代剧变。“垂老”二字既写其容颜凋零,更暗喻北宋盛世如美人迟暮般一去不返;“过湖湘”以地理空间的转换象征政权南迁与遗民漂泊的集体命运。诗人借名妓的凄凉晚景,以小见大,揭示繁华幻灭后的人世沧桑。“缕衣檀板无颜色”此句通过“缕衣”、“檀板”的“无颜色”,以物质符号的褪色隐喻精神与时代的双重衰颓。昔日象征宫廷奢靡的歌舞道具,在乱世中沦为黯淡无光的遗物,既暗示李师师生计困顿,更暗讽统治者醉生梦死终致国运倾覆。诗人以具象物象承载抽象历史批判,含蓄而深刻。“一曲当时动帝王”此句以“一曲”勾连李师师昔日受宠与今日落魄的境遇,形成时空张力。“动帝王”既指其艺绝天下曾撼动宋徽宗,亦暗指帝王耽于声色而荒废朝政的昏聩。末句以今昔对比收束全诗:昔日的艺术辉煌与今日的寒怆现实并置,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密交织,强化了历史虚无感与批判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氏《寄父》

下一篇:宋·甄龙友《望君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