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庭梧一叶飞":又看见庭院中的梧桐落下一片叶子,
# 一叶:一片叶子。
"物华心事两差池":自然的美好与心中的愁绪两相错位,
# 心事:心里盘算、思虑的事。,物华:自然景物。
"百年未半老相逼":人生尚未过半,衰老却已步步紧逼,
# 老相:谓相貌显得比实际年龄大。
"四序平分秋独悲":四季均分时光,为何独独对秋天生悲,
"过岸山川云漠漠":河对岸的山川被漠漠阴云笼罩,
"残灯院落雨丝丝":院落里残灯摇曳,秋雨如丝细密飘落,
# 残灯:将熄的灯。
"客怀料理须杯酒":客居的愁绪需要借酒来排解,
"哭向穷途定自痴":像阮籍那样哭于穷途,必定是太过痴狂,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秋日抒怀诗。全诗借凄清的风、泛黄的叶、渐短的昼等萧瑟秋景的细腻描写,营造出苍凉的秋日氛围;又以“思绪随雁影飘散”“时光在暮色中沉淀”等隐喻,将外在季节的凋零与内心的忧郁无奈相融合,暗喻人生的漂泊感与对时光流逝的怅惘。通过以景载情、情景互生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思绪和情感深刻而真实地表达出来,引发读者对生命状态、时光意义的哲理性思考。
2. 写作手法
渲染:“过岸山川云漠漠,残灯院落雨丝丝”运用渲染手法。“云漠漠”描绘出山川云雾弥漫、朦胧苍茫之态,“雨丝丝”勾勒出细雨绵绵、笼罩残灯院落的画面。通过对山川云雾、残灯细雨等景象的描绘,渲染出凄凉、孤寂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悲愁与落寞烘托得淋漓尽致。对比:“物华心事两差池”一句采用对比手法。将外界秋天丰富美好的自然景象(物华),与诗人内心烦忧纷扰的心境进行对比。外界景色越美好,越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生动展现出诗人心境与外界物景的反差,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段以“庭梧一叶舞”的细微景象切入,借梧桐落叶这一典型秋意象,以小见大勾勒秋意渐浓的氛围,暗合传统“一叶知秋”的悲秋情怀,“物华繁”与“心期乱”形成鲜明对比,以外在季节的丰盈反衬内心的烦忧纷扰,凸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现实压力的无奈,结句“四季平分秋独悲”赋予秋天拟人化的“独悲”情感,将个人愁绪投射于自然,奠定“秋景即心景”的基调;次段通过“山川隔岸雾漫漫”的远景朦胧与“院落孤灯雨细垂”的近景哀婉,以雾的混沌暗喻思绪迷茫,雨的绵密象征愁思悠长,借白描手法实现自然物象与内心情感的“镜像映射”,构建凄清寂寥的意境;末段转向直抒胸臆,“客怀须料理,持酒强支持”展现漂泊者以酒调适情绪的无奈,“穷途唯有泪”的悲怆与“痴绝且相随”的自嘲式执着并置,通过动作与心理刻画,将抽象秋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存体验,深化“借秋景抒怀、叹人生况味”的主题,全诗以情景互渗、对比反衬、意象叠加等手法,将秋景的苍凉与内心的忧郁、时光反思与现实挣扎熔铸一体,情感真挚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