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sòng
shān

朝代:宋作者:刘子翚浏览量:3
èr
nián
mǐn
shān
xiào
fān
rán
xiàng
zhè
jiāng
míng
yuè
zhī
jūn
shēn
hái
zhào
shū
chuāng

译文

两年在闽地的山寺中暂居,忽然间含笑转身前往浙江。明月不知道你已经离去,深夜里依旧照着你的读书之窗。

逐句剖析

"二年寄迹闽山寺":两年在闽地的山寺中暂居,

# 寄迹:寄托踪迹,即暂时居住。

"一笑翻然向浙江":忽然间含笑转身前往浙江。

# 翻然:高飞远飏。此指旅行、迁移。

"明月不知君已去":明月不知道你已经离去,

# 已去:已经离去。,君:指您。

"夜深还照读书窗":深夜里依旧照着你的读书之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送巨山》为南宋诗人刘子翚所著,此诗以真挚笔触,深刻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开篇两句,诗人直抒其事,点明友人张巨山在福建度过两载光阴后,即将启程远赴浙江。笔触转而在三、四句间发生变化,诗人别出心裁地运用虚拟手法,驰骋想象,勾勒出张巨山离去后,旧地空楼、人去景寂的画面。通过这种虚实相生的创作方式,诗人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深切怀念,尽数寄托于这想象中的场景之中,情感真挚动人,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张嵲出任福建路转运判官,次年奉召前往临安任职,被授予司勋员外郎一职,同时兼任实录院检讨官。值此友人调任之际,刘子翚特作此诗,以寄送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属于送别题材。刘子翚面对挚友的远行,将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倾泻于笔端。诗的开篇两句以直白之笔叙事,点明张巨山于福建居留两载后,即将启程奔赴浙江。笔触流转至三、四句,诗人别出心裁地转换视角,借助虚写之法,勾勒出友人离去后故地空寂、物是人非的画面,字里行间尽是对友人的眷恋与思念。尤为精妙的是,诗人赋予原本无情的自然风物以人的情感与生命,使景物仿佛也沾染离情别绪,这般拟人化的手法,让全诗的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动人,尽显传神之妙。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诗人转换视角,采用虚写手法,勾勒出友人离去后的寂寥图景,深切寄托对张巨山的思念。触景生情:“二年寄迹闽山寺”看似只写张巨山的行迹,实则暗含诗人与友人朝夕相处、情谊深厚的过往,字里行间已然流露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拟人:“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诗人将明月拟人化,赋予其“不知”和“还照”的人性化动作与情感。明月本是无情之物,不会知晓人的离去,但诗人却说它不知人已去,依旧在深夜照着读书窗,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怀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绝句送巨山》前两句“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以简洁笔触直陈其事。“二年寄迹闽山寺”看似只写张巨山的行迹,实则暗含诗人与友人朝夕相处、情谊深厚的过往,字里行间已然流露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次句中,“一笑翻然”四字看似洒脱,描绘出张巨山从容赴浙的姿态,实则是强作豁达之语。此番友人既非衣锦还乡,亦无仕途升迁之喜,这一场离别,愁绪必然多于欢欣。诗人刻意刻画其洒脱模样,恰恰折射出离别的无奈与不舍,进一步烘托出自己内心的惆怅与失落。后两句“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诗人转换视角,采用虚写手法,勾勒出友人离去后的寂寥图景,深切寄托对张巨山的思念。若直接描写人去楼空,难免流于平淡。刘子翚巧妙借用明月这一传统意象,以明月的“无知”反衬自己的深情——即便友人已远去,明月依旧在深夜洒下清辉,照亮那扇曾经承载着两人读书论道的窗棂,清冷的月光更添几分孤寂氛围。这轮“无情”明月,反而衬托出诗人的“有情”,仿佛在诉说:日后每当诗人望向空荡的书房,沐浴在依旧皎洁的月光下,这份离别的哀愁只会愈发浓重。如此转折,不仅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更将离情别绪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感表达细腻而丰富。

4. 作品点评

自然界的景物本无情感,却因诗人心境各异而被赋予人格化特质,刘子翚此诗便是典型。他将明月拟作有情之物,以“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的人性化描写,让明月兼具懵懂与执着的情态。这种构思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以“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拟人笔法,让桃花的嫣然笑意反衬人面杳然的怅惘;岑参《山房春事》里“庭树不知人去尽”,将庭树塑造成不识人间沧桑的“懵懂者”,以春花绽放的自在写尽梁园萧条;张泌《寄人》中“多情只有春庭月”,让明月化身痴情守望者,独照离人落花;杜牧《赠别》更以“蜡烛有心还惜别”,将烛泪凝定为替人垂泪的伤别意象。刘子翚此句承续了这一传统范式,通过自然物象的人格化移情,让无情风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当明月依旧朗照空窗,离别的怅然与故人的思念,便在物我交感中获得了诗意的栖居。这种以景传情的拟人手法,恰似一条隐秘的脉络,串联起古典诗词中“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美学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罗志仁《扬州慢·危榭摧红》

下一篇:宋·范成大《斑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