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刘子翚浏览量:3
yán
zhēng
zhěn
mèng
cāng
láng
luò
luò
xīng
bāo
zhà
cháng
xià
dān
qīng
qiān
pǐn
chāi
tóu
fēng
zhī
xiāng
guān
jiè
qīng
zhēng
míng
liàng
zhí
dài
dāng
shí
fēi
xiào
shān
qiān
shì
liáng

译文

炎热的午后枕着午睡,梦见了沧浪江的清凉水波,饱满的星形花苞,让我欣喜地初次品尝。笔下绘出千种颜色的丹青画卷,荔枝如同发钗上带着风露的装饰,散发着一缕幽香。鸡冠花借喻荔枝却轻易被认可,马乳葡萄争名夺利终究不自量力。直到当年杨贵妃含笑品尝的那一刻,骊山脚下的历史遗迹,依然透着千古凄凉。

逐句剖析

"炎蒸午枕梦沧浪":炎热的午后枕着午睡,梦见了沧浪江的清凉水波,

"落落星苞喜乍尝":饱满的星形花苞,让我欣喜地初次品尝。

"笔下丹青千品色":笔下绘出千种颜色的丹青画卷,

"钗头风露一枝香":荔枝如同发钗上带着风露的装饰,散发着一缕幽香。

"鸡冠借谕何轻许":鸡冠花借喻荔枝却轻易被认可,

"马乳争名固不量":马乳葡萄争名夺利终究不自量力。

"直待当时妃子笑":直到当年杨贵妃含笑品尝的那一刻,

"骊山千古事凄凉":骊山脚下的历史遗迹,依然透着千古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荔子》是宋代诗人刘子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描绘了诗人在炎热夏日午睡后品尝到荔枝时的欣喜,展现荔枝色泽如丹青般绚丽、香气扑鼻的特点,尽显对荔枝的喜爱。接着,诗人通过“鸡冠借谕何轻许,马乳争名固不量”,将荔枝与鸡冠果、马乳葡萄相比,突出荔枝的独特。诗的尾联则笔锋一转,由荔枝联想到杨贵妃,以“直待当时妃子笑,骊山千古事凄凉”,借古讽今,暗指统治者为满足私欲而劳民伤财,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全诗词采清丽,意境深远,既有对荔枝的生动描摹,又借古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学者、诗人

刘子翚(1101~1147),南宋学者、诗人。字彦冲,号屏山,亦号病翁,学者称之为“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屏山讲学。朱熹曾从其学。其诗文兼长,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古诗风格高秀,近体苍劲卓炼,部分诗篇愤慨时事。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诗,意象生动,风格明快清新。四库馆臣称其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代表作品有《汴京纪事》《圣传论》《维民论》等。著有《屏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炎蒸午枕梦沧浪,落落星苞喜乍尝”两句描绘了夏日品尝荔枝的情景。“炎蒸”一词直接点明夏日的酷热难耐,“午枕梦沧浪”则巧妙展现出诗人在炎热中渴望清凉,于午睡中梦回沧浪之水的闲适与惬意。“落落星苞”形象地将荔枝果实比作散落的星星,既描绘出荔枝外形小巧可爱、色泽诱人的模样,又暗含其数量之多,“喜乍尝”三字更是直白地表现出诗人初次品尝荔枝时满心的欢喜,奠定了全诗对荔枝喜爱的基调。“笔下丹青千品色,钗头风露一枝香”两句是对荔枝的进一步描写。“笔下丹青千品色”运用夸张手法,以画家笔下万千色彩都难以描绘荔枝的色泽,极言荔枝外观色彩绚丽,令人着迷,展现出诗人对荔枝外在美的惊叹与赞美;“钗头风露一枝香”则运用比喻,将荔枝比作钗头沾染风露的花枝,形象地描绘出荔枝在风中散发着清新淡雅的香气,细腻地展现出荔枝的芳香宜人,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全方位展现荔枝的魅力。“鸡冠借谕何轻许,马乳争名固不量”两句通过对比来凸显荔枝的独特。诗人认为鸡冠果用以比喻荔枝是轻易的赞许,马乳葡萄与荔枝争名实在是自不量力。以鸡冠果、马乳葡萄作比,从侧面衬托出荔枝的品质超群,无论是外观还是口感,都远胜于二者,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荔枝的推崇,也暗含了诗人对荔枝独特价值的深刻认知。“直待当时妃子笑,骊山千古事凄凉”两句则由荔枝联想到历史典故。“直待当时妃子笑”化用杨贵妃喜食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加鞭运送荔枝的故事,简洁地概括了这一历史事件;“骊山千古事凄凉”则笔锋一转,借骊山这一见证历史的地点,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曾经为博美人一笑而劳民伤财的盛景早已消逝,留下的只有千古的凄凉,表达出诗人对统治者为满足私欲而不惜耗费巨大代价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深沉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下一篇:宋·王令《古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