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安人":修身养性只为安定天下苍生,
"嗟古有此道":可叹古时贤君早已开创此道。
"平生妄谓得":平生总以为能实现理想抱负,
"忽忽恨衰老":蓦然回首却恨岁月催人已老。
"年来亦见用":近年虽蒙朝廷征召有所任用,
"何益世枯槁":可这世道仍如枯木般衰败寂寥。
"逡巡事朝谒":徘徊周旋于官场迎来送往,
"出入自媚好":言行举止尽是谄媚逢迎之道。
"报君要得人":报效君王当选拔贤良之才,
"被褐信怀宝":我甘守清贫怀揣美玉般高洁品德。
"斯人何时见":何时才能遇见明主贤臣,
"即上归耕表":不如就此归隐田园递交辞呈表。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修己以安人,嗟古有此道”,开篇点明儒家核心思想,“修己”强调自我修养,“安人”指向济世安民。通过“嗟”字流露对古代理想政治的追慕,暗含对当下世风的失望,奠定全诗怀旧与反思的基调。“平生妄谓得,忽忽恨衰老”,以自嘲口吻回顾平生抱负,“妄谓得”暗指早年对功名的天真期待,“忽忽”二字强化时光飞逝的无力感。白发与壮志的对比,凸显理想与现实的撕裂。“年来亦见用,何益世枯槁”,转入仕途反思:虽得朝廷任用,却深感人世凋敝无益。“枯槁”既是社会疮痍的隐喻,亦暗含对自身无力的痛感,展现清醒的批判意识。“逡巡事朝谒,出入自媚好”,“逡巡”二字刻画官员徘徊逢迎之态,“媚好”直刺官场虚伪风气。通过动作描写揭露仕途本质,讽刺意味强烈。“报君要得人,被褐信怀宝”,化用《老子》“被褐怀玉”,暗喻才德不被重用的愤懑。“报君”与“怀宝”形成张力,揭示忠君报国与自身坚守的矛盾。“斯人何时见,即上归耕表”,以陶渊明“归耕”典故收束,表明归隐决心。末句将政治理想转化为精神洁癖的坚守,呼应前文对现实的批判,完成士大夫精神困境的突围。
上一篇:宋·陆游《春晴泛舟》
下一篇:宋·刘翼《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