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一叶梧桐飘":人世间,一片梧桐叶随风飘落,
"蓐收行秋回斗杓":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蓐收正引导着秋意回转斗柄。
# 回斗杓:指北斗柄由指南转为指西,标志着季节已由夏入秋。,蓐收:西方司秋之神。
"神宫召集役灵鹊":神宫召唤来灵鹊,
# 灵鹊:旧说喜鹊报喜甚灵验,故名。,役:差遣。
"直渡天河云作桥":让它们搭建起一座横跨天河的云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在桥的东边,住着一位天帝的女儿,
# 天帝子: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故称“天帝子”。,桥东美人:织女在银河东侧,故称“桥东美人”。
"机杼年年劳玉指":她年复一年地用玉指操弄机杼。
# 机杼:织机。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勤地织造着云雾般的紫色绡衣,
# 绡衣:生丝织成的轻薄纱衣。,云雾:形容绡衣松软如云雾。
"辛苦无欢容不理":但她的脸上却毫无欢颜,容颜冷漠。
"帝怜独居无与娱":天帝心疼她独自居住无人陪伴,
"河西嫁得牵牛夫":便将她嫁给了河西的牵牛星夫君。
# 牵牛夫:牛郎。,河西:银河之西。
"自从嫁后废织纴":自从结婚后,她便放弃了织布的活计,
# 纴:缯帛,丝织品。
"绿鬓云鬟朝暮梳":每天早晚只顾着梳理她那如云般浓密的绿鬓和发髻。
# 云鬟:形容头发盛多如云。,绿鬓:乌黑的鬓发。
"贪欢不归天帝怒":因为她贪恋欢愉不愿回家,天帝发怒,
"谪归却踏来时路":将她贬回人间,让她重走当初来时的路。
# 谪归:指天帝罚织女离开牛郎,回归河东原处。
"但令一岁一相逢":天帝只允许他们每年相会一次,
"七月七日河边渡":七月七日在河边相逢。
"别多会少知奈何":相聚的时间太少,离别的时间太多,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却忆从前恩爱多":只能回忆起从前那些恩爱的时光。
"匆匆离恨说不尽":匆匆的离别,满腔的怨恨,说也说不尽,
"烛龙已驾随羲和":而烛龙已经驾着车跟随羲和离去了。
# 羲和:驾日车之神。,烛龙:传说在西北无日之处,有烛龙街烛以照幽阴。
"河边灵官晓催发":河边的灵官清晨就来催促他们出发,
# 灵官:天帝派来的仙官。
"令严不管轻离别":命令严厉,丝毫不顾及他们轻易的离别。
# 轻离别:指灵官把双星的分离看得很轻,根本不予同情。
"空将泪作雨滂沱":她只能将泪水化作倾盆大雨,
# 滂沱:大雨貌。
"泪痕有尽愁无歇":但泪痕总有干涸的时候,愁绪却永无停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我想说给织女听,如果你别再叹息,
# 若:你。
"天地无情会相见":天地虽然无情,但你们总会相见。
# 会:总会。
"犹胜嫦娥不嫁人":这总比你像嫦娥那样,永远不嫁人,
"夜夜孤眠广寒殿":夜夜孤独地睡在广寒宫里要好得多。
# 广寒殿:指月宫。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七夕歌》,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从题材上看,它取材于牛郎织女这一经典神话故事,以天上神仙的悲欢离合为叙事核心。诗中塑造出冷酷专横的天帝形象,织女因婚后贪恋与牛郎相处而荒废织作,遭到天帝严惩,只能与牛郎一年一度相聚。作者借神话喻人世,以织女的哀怨为切入点,深刻表达出对世间诸多无奈之事的感慨,既同情织女的遭遇,指责天地无情,又无奈劝慰织女离别后仍有相聚之日,还以嫦娥独守广寒作比,进一步凸显人间的聚散无常,内容主题富有深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将织女嫁前辛苦劳作“辛苦无欢容不理”与嫁后生活甜蜜“绿鬓云鬟朝暮梳”作对比,突出其生活状态和心境的转变;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短暂相聚,和嫦娥常年独居广寒宫的孤寂生活相对比,衬托出牛郎织女爱情的珍贵,同时也暗示世间有诸多如嫦娥般孤独不幸之人。引用:文中引用南朝梁殷芸《小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为解读《七夕歌》的创作来源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比原故事与诗歌内容,突出诗歌立意的创新。“天河之东有织女……但使一年一度相会”,与诗歌中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歌颂形成对照。细节描写:通过“绿鬓云鬟朝暮梳”描绘织女婚后精心梳妆的细节,展现其幸福喜悦;“泪痕有尽愁无歇”以流泪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织女与牛郎分别时的无尽哀愁。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为第一段,描绘秋季景致,点明时令,北斗星斗柄指向西方,西方之神蓐收司掌秋令,金风轻拂,银河浩渺,营造出迷人秋夜氛围。紧接着,神官驱使灵鹊搭起天河上的鹊桥,为牛郎织女相会铺垫场景,渲染出七夕佳节特有的浪漫氛围。“桥东”往后十二句构成第二段,详细讲述牛郎织女只能七夕相会的缘由。诗中织女形象鲜活,婚前辛苦织作,容颜无暇顾及;婚后与牛郎伉俪情深,“绿鬓云鬟朝暮梳”与婚前“辛苦无欢容不理”形成鲜明反差,生动展现出她对新生活的热爱。张耒通过这一细节,丰富了织女形象,有力驳斥了原神话中“贪欢”“废织纴”这类对织女的不当指责。“别多”起的八句为第三段,着重刻画牛郎织女七夕相聚后又匆匆分离的悲痛。一年仅一次的会面,短暂且珍贵,可往昔甜蜜恩爱的回忆,让离别之苦愈发浓烈。烛龙随羲和拉着太阳升起,宣告相聚时刻结束,神官无情催促,织女泪如雨下,却难以排解无尽的离愁别绪。这段通过多组矛盾对比,将织女内心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诗的末尾四句是第四段,是诗人对织女的劝慰。天地虽无情,但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度的相逢,相比常年独守广寒宫的嫦娥,已然幸运许多。世间如嫦娥这般孤苦伶仃的女子不计其数,诗人以嫦娥为典型,与织女对比,进一步升华了诗歌主题,引发人们对世间诸多无奈与不幸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七夕歌》以四句为一组,每组表意清晰、各有侧重。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完美契合诗人在《贺方回乐府序》中提出的“脱口而出、信手拈来,无需深思雕琢,亦能工巧绮丽”的创作理念,充分展现了其创作主张在实践中的精彩呈现。
下一篇:宋·仇远《如梦令·听尽西窗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