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黄鹤山":向东眺望黄鹤山,
"雄雄半空出":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 雄雄:气势雄伟,威势盛大。《楚辞·大招》:“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四面生白云":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
"中峰倚红日":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
# 中峰:半山;山腰。北周王褒《云居寺高岭》诗:“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岩峦行穹跨":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
# 穹跨:跨于空中。
"峰嶂亦冥密":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 冥密:深幽茂密。,峰嶂:高峻的山峰。
"颇闻列仙人":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
"于此学飞术":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
#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一朝向蓬海":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
#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千载空石室":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金灶生烟埃":丹灶早已生出尘埃,
# 烟埃:尘埃;灰烬。,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玉潭秘清谧":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 清谧:清静、安宁。三国魏曹植《母仪颂》:“清谧后宫,九嫔有序。”
"地古遗草木":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
"庭寒老芝朮":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 芝朮:药草名。朮:一作术。
"蹇予羡攀跻":我很想登临此山,
# 跻:登。,蹇:句首语助词。
"因欲保闲逸":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
# 闲逸:闲静安逸。
"观奇遍诸岳":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
# 诸岳:各座名岳大山。
"兹岭不可匹":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 匹:匹敌。,兹:这些。
"结心寄青松":我寄心于山上青松,
"永悟客情毕":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 客情: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悟:觉悟,醒悟。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以“东望”二字贯穿全诗,通过多角度观望描绘黄鹤山的景色,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与寄托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雄雄半空出”“中峰倚红日”等句,用“半空出”夸大山峰直插云霄的高度,以“倚红日”极言山峰之高与天相接,生动展现黄鹤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通过描绘山峦凌空横跨、峰嶂幽深昏暗,层层铺陈黄鹤山的雄浑壮阔,营造出宏大、神秘的氛围,强化了山的奇伟之感。烘托:“四面生白云”以白云缭绕侧面烘托黄鹤山的高耸入云,让山的雄伟在云雾衬托下更加鲜明,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山的巍峨气势。想象:“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诗人基于传说展开想象,描绘仙人在此学飞、飞升后空室寂寥的画面,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与神秘意境。照应:开篇“东望黄鹤山”与后文“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相照应,前者引出对山的眺望,后者总结黄鹤山无与伦比,使诗歌结构完整,主题突出。象征:“结心寄青松”中,“青松”象征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归隐之志,借青松表达诗人愿如它一般保持高洁,在黄鹤山寄托余生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以“东望”开篇点题,奠定全诗视角基调。“雄雄”二字叠用,勾勒出黄鹤山拔地而起、刺破苍穹的磅礴气势,仿佛整座山峰挣脱大地束缚,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插云际,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瞬间将读者带入雄伟壮阔的山水意境之中。“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两句转换视角,从侧面烘托黄鹤山的巍峨高耸。诗人描绘出白云似从山的四面八方喷涌而出,红日仿佛依偎在中峰之上的奇幻景象。这里,“生”字赋予白云动态之感,好似它们源源不断地从山中孕育而生;“倚”字则将红日与山峰拟人化,二者相依相偎,既展现出黄鹤山高耸入云接近天际的高度,又营造出一种天地交融、雄浑壮阔的宏大意境,凸显出黄鹤山超凡脱俗的雄伟姿态。“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进一步深入刻画黄鹤山的地貌特征。“穹跨”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山峦起伏连绵,如巨大的穹顶凌空跨越,展现出山脉的雄浑与广袤;“冥密”则细腻地勾勒出峰峦幽深茂密、层叠交错的景象,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神秘。这两句从不同角度展现出黄鹤山山势的宏大开阔与峰峦的深邃幽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座充满奇幻色彩的山脉之中,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与气势。“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巧妙引入传说元素,为黄鹤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诗人听闻众多仙人曾在此研习飞仙之术,瞬间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同时也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使得黄鹤山不仅具有自然景观的壮美,更增添了人文神话的浪漫色彩,暗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传统观念,解释了诗人对这座山心驰神往的缘由。“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描绘出仙人离去后的寂寥场景。曾经热闹非凡的修仙之地,因仙人一朝飞升前往蓬莱仙海,只留下历经千年岁月沧桑的空寂石室。“一朝”与“千载”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出世事变迁的无常与岁月流逝的无情,营造出一种苍凉悠远的历史感,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厚重与生命的短暂。“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细腻地刻画山中遗迹。曾经用于仙人炼丹的金灶如今布满烟埃,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与灵气;注满玉液琼浆的深潭,也不再波光粼粼,而是静谧无声,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生”字生动地展现出金灶的荒废状态,“秘”字则赋予玉潭神秘莫测之感,进一步渲染出黄鹤山清幽寂静、神秘深邃的氛围,强化了仙人离去后的荒凉与孤寂。“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两句继续铺陈山中的荒芜景象。古老的土地上,草木肆意生长,杂乱无章,见证着岁月的流逝;庭院之中,曾经珍贵的灵芝等药草也在寒冷的环境中逐渐苍老枯萎。“地古”突出土地的古老沧桑,“庭寒”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遗”“老”二字更是将荒芜之感推向极致,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衰败荒凉、无人问津的画面,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寂寥意境。“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内心渴望。“蹇予”为自谦之词,诗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攀登黄鹤山的向往与羡慕之情。他渴望攀登此山,并非仅仅为了欣赏美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在这片宁静之地保持内心的平静,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这一情感的抒发,既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厌倦,也体现出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执着追求,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通过对比手法,凸显黄鹤山的独特魅力。诗人游历四方,观赏过五岳等众多奇山异峰,但在他眼中,黄鹤山却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之处。这不仅是对黄鹤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高度赞美,更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表明黄鹤山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呼应前文对黄鹤山的种种描绘,使诗歌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连贯。“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以象征手法作结,点明诗歌主旨。诗人将自己的心意寄托于黄鹤山的青松之上,“青松”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傲岸的品质,既代指黄鹤山,也寓意着诗人的精神追求。诗人决心在此结束漂泊不定、怀才不遇的客居生活,将黄鹤山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这一结尾,不仅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更展现出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4. 作品点评
从表象来看,这首诗将隐逸与游仙思想融为一体,格调似乎颇为消沉,乍看之下缺乏显著的积极意义。然而,这实则是一种误读。在李白现存诗作中,隐逸游仙类诗歌数量可观,其一生也始终与隐逸游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这种思想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时隐时现、时起时伏,呈现出矛盾且反复的状态。因此,对李白此类诗歌需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此诗创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滞留江夏之时,彼时他已年近花甲。李白一生始终怀揣积极从政的理想,深切痛恨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故而,当永王李璘军队驻扎浔阳,多次发来征召,他毅然投身永王水军,渴望借此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宏大抱负。但他未曾料到,因统治阶层内部的帝位之争,自己竟沦为牺牲品,本为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之举,最终却换来入狱、流放的结局。这无疑是他人生中遭受的最为沉重的打击。遇赦归来后,李白依然漂泊异乡,政治生涯再无转机,内心苦闷不堪。当他面对黄鹤山,联想到仙人栖息的传说,潜藏于心底的隐逸与游仙之念便悄然萌发。解读这种情感,既要正视其中“闲逸”思想的消极属性,也需理解其产生的客观背景,洞察当时黑暗政治在诗人心灵上留下的创伤。实际上,这种“闲逸”并非李白思想的主流,只是短暂的情绪体现。贯穿李白晚年的核心思想,始终是积极进取的。在其六十一岁,即临终前一年,听闻太尉李光弼率军前往临淮追剿史朝义,他即刻筹备从军,虽因病中途折返,未能如愿,但仍可见其积极入世之心始终未灭。
# 前两句,叠一“雄”字,倍觉轩翥。接而十四句,“因欲保闲逸”,能“保闲逸”便是真仙,“学飞术”更多事。最后四句,是了语,此外却政悠然未了。
宋诗论家严羽云
上一篇:唐·白居易《东城桂三首》
下一篇:唐·李郢《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