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ì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yuǎn
gōng
jiǔ
yǐn
táo
qián
yìn
shāo
zhū
dài
zhān
cǎi
bǎi
huā
chéng
hòu
zhī
xīn
wèi
shuí
tián

译文

饮酒是他们两人共同的乐趣,佛印准备的烧肉等待他的到来。采尽百花酿成了蜂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逐句剖析

"远公沽酒饮陶潜":饮酒是他们两人共同的乐趣,

# 陶潜:即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慧远与陶渊明之间的友谊被世人传为佳话。,远公:即东晋时期著名僧人慧远。

"佛印烧猪待子瞻":佛印准备的烧肉等待他的到来。

# 佛印:宋代云门宗僧人,法名了元,字觉老。与苏轼私交甚密。

"采得百花成蜜后":采尽百花酿成了蜂蜜,

"不知辛苦为谁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答佛印》乃北宋文豪苏轼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堪称其开悟诗中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苏轼巧妙地借用了东晋时期陶潜与慧远法师的交往故事,以此比喻自己与佛印禅师之间那份深挚的情谊。他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二人友谊的深厚,还以蜜蜂勤勉采蜜、辛勤酿蜜的场景为喻,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辛酸与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佛印和尚擅长烹饪美味的猪肉菜肴,每当苏轼造访金山寺时,佛印总会特地烧制猪肉,以满足苏轼对肉食的喜爱,为他解馋。某日,佛印得知苏轼即将来访,便早早地着手准备,精心烹制了一锅猪肉,满心期待地等候着苏轼的到来。然而,遗憾的是,当猪肉烹饪得香气四溢、诱人至极时,竟被某位不速之客偷偷享用殆尽。待到苏轼抵达金山寺,得知这一情况时,那锅令人垂涎的猪肉已然不复存在。面对此景,苏轼灵机一动,挥毫泼墨,即兴创作了《戏答佛印》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开悟诗。在诗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东晋时期陶潜与慧远法师交往的典故,以此比喻自己与佛印和尚之间那份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同时,他还细腻地描绘了蜜蜂辛勤采蜜、默默酿蜜的情景,以此隐喻自己在追求文学与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流露出淡淡的辛酸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首句“远公沽酒饮陶潜”运用了东晋时期慧远法师与陶渊明交往的典故。慧远法师以美酒款待陶渊明,象征着高雅的友谊与文化交流。苏轼借此典故来比喻自己与佛印和尚的关系,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比喻:苏轼自比为陶渊明,而佛印则被比喻为慧远法师,这种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对比:诗中第二句“佛印烧猪待子瞻”与首句形成对比。慧远法师以酒待友,而佛印则以烧猪款待苏轼,这既体现了佛印的洒脱与不拘小节,也突出了他与苏轼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借物抒情:诗的末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借蜜蜂采蜜的辛勤劳动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象征:“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却不知何时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象征着苏轼在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不易。

3. 分段赏析

《戏答佛印》“远公沽酒饮陶潜”在东晋时期,慧远法师于庐山创立了“莲社”,这是一个汇聚了当时众多高人名流的团体。然而,唯有陶渊明多次受邀却未曾加入,这主要是因为他嗜酒成性,难以遵循寺庙的戒酒规矩。慧远只好为他破例,只允许他一人可以饮酒。但即便如此,陶渊明最终还是因为觉得寺庙规矩繁多而未能正式入社。这里苏东坡以陶渊明自喻,把佛印喻为慧远。不过,与慧远法师相比,佛印和尚并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作为宋代的一位洒脱名僧,尤其是身为禅师,佛印的行为更加自在不羁,这也成就了“烧猪待子瞻”的佳话。在名人高士的世界里,即便是看似不合常规的行为,如携妓游乐,也往往被视为“美谈”。然而,若是普通人做出同样的事情,恐怕就会被斥为“品行不佳”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佛印和尚“破戒烧猪”,在严守戒律的僧众眼中无疑是一种违规行为,然而这一举动却为后世传颂,成为了一段佳话。世间有太多的人与事,往往如同那默默辛劳的蜜蜂,倾尽心力为他人编织华美的衣裳,而自己却未必能享受到其中的甘甜与成果。苏东坡在此情此景下,内心深处的辛酸与感慨被触动,不禁发出“为谁甜”的疑问,这既是对蜜蜂辛勤却未知回报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从而有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诗句。

4. 作品点评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提及佛印和尚的“烧猪”故事,虽在僧侣间视为破戒之举,却意外地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佳话。世间诸多人与事,往往如同为他人精心缝制嫁衣,付出良多却未必能亲自享受成果。正如蜜蜂勤勉采蜜,最终那甘甜的蜂蜜又滋养了谁呢?此情此景,触动了苏东坡内心的辛酸之处,于是有感而发,吟出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咨夔《晓出》

下一篇:宋·无名氏《子夜歌·侬作北辰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