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枝未长秦蘅老":当莲花枝干还未长出,秦蘅已经衰老,
# 秦蘅:香草名。秦为香草,蘅为杜衡。一说,秦为木名。,莲:指水中荷花。
"走马驮金斸春草":人们赶着马,驮着金子,去买牡丹花苗。
# 春草:指牡丹。,斸:挖掘,砍。,走马:骑马驰逐。《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走:跑。
"水灌香泥却月盘":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里,培上香泥,
# 却月盘:半月形的花盆。,香泥:芳香的泥土。隋江总《大庄严寺碑铭》:“木密联绵,香泥缭绕。”
"一夜绿房迎白晓":浇上水,一夜间,绿色花苞欲放,迎着拂晓。
# 迎白晓:迎着黎明开放。白晓,指天刚亮的时候。,绿房:指含苞的花蕾。花未开时,花苞为绿色,故称。
"美人醉语园中烟":美人们说话带着醉意,花园中轻烟缭绕,
# 醉语:醉后的胡言。,美人:指贵族男女。
"晚华已散蝶又阑":傍晚花瓣儿已经披散,蝴蝶也渐渐稀少。
# 阑:稀少。,散:花开之后,花瓣松散。
"梁王老去罗衣在":老一代贵族渐渐逝去,但他们的后辈仍穿着罗衣,
# 罗衣:原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此指牡丹的花叶。,梁王:指汉文帝的儿子梁孝王刘武,这里借指上文中“走马驮金”的老一代贵族。一说梁王是当时牡丹名贵品种的名称。
"拂袖风吹蜀国弦":赏花玩乐合着《蜀国弦》的曲调。
# 蜀国弦: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南朝梁简文帝、隋卢思道、唐李贺等均有此作。唐薛涛《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拂袖:掠过衣袖;舒展衣袖。南朝梁元帝《玄圃牛渚矶碑》:“画船向浦,锦缆牵矶。花飞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并觉忘归。”
"归霞帔拖蜀帐昏":夜幕降临,遮花的帷帐渐渐昏暗,
# 蜀帐:指用精美的蜀锦制成的护花帷幕。,帔拖:晚霞拖曳着的长长影子。一说花瓣摇曳欲坠的样子。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归霞帔拖,写残花之景,像衣帔下垂。,归霞:即晚霞,这是李贺特有的一种用词方式。
"嫣红落粉罢承恩":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儿也开始蔫败萎凋。
# 承恩:受到恩宠,蒙受恩泽。唐岑参《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前日承恩白虎殿,归来见者谁不羡。”,落粉:卸妆。指花朵枯萎。,嫣红:艳美的牡丹花。唐李商隐《河阳诗》:“百尺相风插重屋,侧近嫣红伴柔绿。”嫣,同蔫,指花凋萎。
"檀郎谢女眠何处":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
# 檀郎谢女眠何处:末二句大意:贵族的青年男女又有什么归宿呢,当年喧嚣一时的观花楼台只有燕子在明月下対语。檀郎谢女:泛指游玩赏花的贵族青年男女。檀郎:指晋朝文人潘岳。《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载:晋潘岳小字檀奴,后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幕的男子的美称。唐温庭筠《苏小小歌》:“吴宫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唐小江曲,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谢女:犹谢娘。唐人惯用来泛指少女。
"楼台月明燕夜语":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
# 楼台:当年观花处。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诗歌描绘了牡丹的栽种、开花与凋零,以花喻人,体现了贵族荣华的短暂,深刻揭露了统治者挥霍无度、剥削人民的腐朽本质,讽刺意味浓烈。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美衬丑,以“莲枝未长秦蘅老”的高洁之花生不逢时,反衬牡丹受追捧的世俗风气,暗示当时社会的昏浊;用精心培植牡丹的“水灌香泥却月盆”与牡丹迅速衰败“晚华已散蝶又阑”形成反差,反衬贵族对牡丹的挥霍与不珍惜,凸显其行为荒诞。多感官描写:“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从视觉角度描绘半月形花盆、绿色花苞在清晨绽放;“美人醉语园中烟”通过听觉,展现园中美人醉语喧哗之景,多种感官结合,生动呈现赏牡丹场景。反衬:以“莲茎未展秦蘅谢”状写高洁草木的凋零枯败,反衬“牡丹独倚却月盆,香泥护根露华新”中富贵花被精心养护的骄矜之态,借草木境遇的天差地别,凸显世俗对牡丹趋之若鹜的浮艳之风。渲染:“走马驮金斸春草”描绘贵族争购牡丹时车马喧嚣、重金交易,渲染出狂热奢靡的氛围;“美人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刻画宴饮至黄昏,牡丹凋零、蝶儿离去,渲染出繁华过后的衰败之感。拟人:“嫣红落粉罢承恩”将牡丹拟人化,赋予其如人般失去宠爱的情感,生动展现牡丹被弃的命运,暗含对歌女命运的隐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设问:“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随后给出答案,点明贵族男女荒淫享乐之处,揭露其腐朽本质,增强诗歌批判力度。象征:诗中“牡丹”象征着短暂受宠却命运悲惨的歌女,“嫣红落粉罢承恩”,表面写牡丹凋零失宠,实则象征歌女失去贵族的宠爱;“归霞帔拖蜀帐昏”描绘牡丹残败景象,象征着贵族繁华生活的消逝。
3. 分段赏析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两句起笔不凡,以“莲枝”“秦蘅”两种象征高洁的植物开篇。“莲枝未长秦蘅老”,点明暮春时节,莲尚未出水,秦蘅却已凋谢,这不仅交代了牡丹生长的时令背景,更以两种香草的生不逢时,巧妙暗示当时社会风气的昏浊,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不得其时的叹惋。紧接着,“走马驮金斸春草”描绘出王公贵族争购牡丹的疯狂场景。“走马”二字,生动展现出他们急于购花的迫切,仿佛车马喧嚣就在耳边;“驮金”极言耗费钱财之巨,凸显牡丹价格的昂贵;而“斸春草”将价值连城的牡丹视作寻常春草,形成巨大的视觉与价值反差。诗人通过这一特写镜头,既揭示了贵族阶层的奢靡无度,又暗含对其病态审美与狂热逐利行为的批判。“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细致刻画了牡丹的精心培育过程。“水灌”不同于普通的浇水动作,一个“灌”字,将养花者迫不及待想要看到牡丹盛开的急切心情展露无遗;“香泥”一词,强调泥土的精致芬芳,足见照料者对牡丹的呵护备至;“却月盆”则点明养花容器的独特造型,半月形的花盆不仅别致精巧,更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娇贵不凡。“一夜绿房迎白晓”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绘出绿色花苞在一夜之间迎着黎明绽放的生机景象,既展现出植物生长的神奇,又暗含贵族们对牡丹速成式培育的畸形追求,同时也为后文牡丹的迅速衰败埋下伏笔,形成强烈的对比。“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两句展现出鲜明的画面对比与情感张力。前句“美人醉语园中烟”,描绘出贵族们在花园中饮酒作乐的奢靡场景。暮色降临,园中烟雾弥漫,美人醉意朦胧,笑语喧哗,营造出一种醉生梦死的氛围。而后句“晚华已散蝶又阑”,笔锋陡然一转,刚刚还娇艳盛放的牡丹,此刻花瓣已然飘散,采花的蜂蝶也纷纷离去,一片凋零之景。鲜花的短暂易逝与贵族们无休止的享乐形成强烈反差,既感叹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也暗示贵族们所追逐的富贵荣华同样虚幻无常,蕴含着对其虚度光阴、挥霍无度生活的批判与惋惜。“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深化诗歌主题。“梁王”此处借指上文中“走马驮金”的老一代贵族,言其渐渐衰老,势力衰微,但新一代贵族依然身着华美的罗衣,在《蜀国弦》的乐声中翩翩起舞、赏花作乐。这里新旧贵族的交替,恰似牡丹的花开花落,暗示荣华富贵难以长久维系。同时,诗句也揭示出贵族阶层代代相续的腐朽本质,他们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在奢靡的生活中逐渐走向衰落,诗人借此表达对贵族阶层堕落生活的深刻批判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牡丹凋零的凄美场景,同时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归霞帔拖”将残花比作下垂的衣帔,在暮色的映衬下,连遮花的蜀帐也显得昏暗无光,画面充满了衰败的气息;“嫣红落粉”生动展现出牡丹花瓣纷纷飘落的模样,而“罢承恩”三字更是巧妙运用拟人手法,仿佛牡丹也有了人的情感,暗示其失去了主人的宠爱。这一景象,既是对牡丹命运的写照,也是对贵族兴衰的隐喻,老一辈贵族如凋谢的牡丹般失势,新一代贵族也逐渐失去当权者的恩泽,曾经的繁华如同过眼云烟,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与对贵族命运的嘲讽。“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以设问收束全篇,发人深省。“檀郎”“谢女”代指贵族青年男女,“眠何处”的疑问,暗示他们并非正式夫妻,行为放荡不羁;而“楼台月明燕夜语”则描绘出在明月照耀下,这些贵族男女在花畔的楼阁中如燕子般亲昵呢喃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一画面,将贵族阶层荒淫无耻的生活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揭示了其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既增强了诗歌批判的力度,又引发读者对贵族腐朽生活本质的深入思考,使全诗的讽刺意味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李贺此诗极具艺术价值,将其与白居易同题材的《买花》对比,可清晰洞察其独特风格。白诗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老少易懂;李诗则简练犀利,含蓄深邃。白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生动再现争购牡丹场景;李诗“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劚春草”仅两句,便涵盖白诗四句及后续“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的内容,且以“走马驮金”凸显统治者奢靡无度,相较之下,李诗更为凝练,直击本质。在牡丹养护描写上,白诗详述“上张帷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的过程,李诗“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两句,即传神展现牡丹在王府中的尊贵待遇。艺术手法上,白诗以客观叙述为主,借田舍翁之语抒情;李贺诗则以形象叙事,通过画面揭露贵族腐朽生活,角度新颖,讽刺意味强烈。此外,二者艺术表现与切入角度的差异,导致揭露侧重点和深度不同。白诗聚焦“买花”,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劝谏统治者反思浪费之恶;李诗着重“玩花”,借牡丹高昂价值与微薄使用价值的反差,揭露统治者挥霍无度、剥削残酷的本质。李贺诗因深入挖掘腐朽生活内核,塑造典型艺术形象,其主题与社会意义比白诗更为深刻。
# 李贺此诗,通过王公贵族买花赏花的一个生活断面,对唐统治阶层的腐朽没落、醉生梦死进行了深层透视,从而揭示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在尖锐深刻程度上,可谓胜白(居易)诗一筹。
不详黄世中《李贺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