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熙辛亥除夕":宋光宗绍熙二年的除夕夜,
# 绍熙辛亥:光宗绍熙二年(1191)。
"予别石湖归吴兴":我告别范成大,返回吴兴,
# 吴兴:浙江湖州。,石湖:范成大,号石湖居士。
"雪后夜过垂虹":雪停后的夜晚途经垂虹桥,
# 垂虹:即吴江城利往桥,因桥上建亭名垂虹,故称垂虹桥。
"尝赋诗云":曾作诗:“
"笠泽茫茫雁影微":笠泽茫茫雁影稀,
# 笠泽:即太湖。
"玉峰重垒护云衣":玉峰重垒护云衣。
# 护云衣:指烟云缭绕,围护山峰。,玉峰:指太湖中白雪覆盖的西洞庭山缥缈峰和东洞庭山百里峰。
"长桥寂寞春寒夜":长桥寂寞春寒夜,
# 长桥:即垂虹桥。
"只有诗人一舸归":只有诗人一舸归。”
# 舸: 船。
"后五年冬":五年后的冬天,
"复与俞商卿、":又与俞商卿、
"张平甫、":张平甫、
"銛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铦朴翁从封山、禺山一同乘船前往无锡梁溪。
# 梁溪:今江苏无锡。,封禺:皆山名,在今渐江德清。
"道经吴松":途中经过吴淞江。
"山寒天迥":山色清寒,天空高远,
"云浪四合":云涛从四面合拢。
"中夕相呼步垂虹":半夜互相呼唤着漫步垂虹桥,
# 中夕:半夜。
"星斗下垂":星辰低垂天际,
"错杂渔火":渔船的灯火错落闪烁,
"朔吹凛凛":北风凛冽刺骨,
"卮酒不能支":一杯酒不足以御寒。
# 卮酒:杯酒。
"朴翁以衾自缠":朴翁用被子裹住身体,
"犹相与行吟":仍与我们边走边吟诗,
"因赋此阕":于是写下这首词,
"盖过旬涂稿乃定":历时十多天,反复修改才定稿。
"朴翁咎予无益":朴翁责备我徒劳费神,
"然意所耽":但我沉醉其中,
"不能自已也":无法停止创作。
"平甫":平甫,
"商卿":商卿,
"朴翁皆工于诗":朴翁都擅长写诗,
"所出奇诡":他们的诗风新奇瑰丽,
"予亦强追逐之":我也勉强追随他们的风格。
"此行既归":这次旅行结束后,
"各得五十余解":每人各写了五十多首诗。
"双桨莼波":双桨划破长满莼菜的水波,
"一蓑松雨":整个蓑衣淋着松林的密雨,
# 松雨:水降松林,雨声如涛,称为松雨。
"暮愁渐满空阔":暮霭生愁渐渐充满空阔的天地。
"呼我盟鸥":呼唤鸥鸟我愿与它结盟隐逸,
# 盟鸥:与鸥鸟订盟同住水乡。喻退隐。
"翩翩欲下":它翩翩飞舞似欲降下,
"背人还过木末":却又背人转身掠过树梢远去。
# 还过木末:又掠过树梢。
"那回归去":那次归返吴兴,
"荡云雪、":荡开云雾寒雪、
"孤舟夜发":乘着孤舟连夜起程。
"伤心重见":伤心往事今又重见,
"依约眉山":依稀隐约的是秀眉一样连绵的山峰,
"黛痕低压":像青色黛痕低压着双眸脉脉含情。
# 黛痕:画黛的痕迹。亦指青黑色。
"采香径里春寒":小舟驶入采香小溪,那里正是早春寒冷,
# 采香径:古迹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灵岩山前。
"老子婆娑":老夫我婆娑起舞,
# 老子婆娑:老夫我对着山川婆娑起舞。
"自歌谁答":独自放歌谁来回应。
"垂虹西望":在垂虹桥头向西遥望,
"飘然引去":孤舟御风引领我飘然远行,
"此兴平生难遏":这真是平生难以遏止的豪情逸兴。
"酒醒波远":待我酒醒顺波舟行已渐远,
"正凝想、":我正凝神思念、
"明珰素袜":她耳戴明珠闪闪,足裹裹袜纤纤,
# 明珰:用以泛指珠玉。
"如今安在":如今美人何在,
"唯有阑干":唯有倚眺的栏杆,
# 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伴人一霎":伴人徘徊片刻间。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游怀人词,通过描写双桨莼波、垂虹夜雪的江南水乡景象,营造出空灵怅惘的意境,表达了对旧游友人的深切怀念,抒发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这首词开篇三句“双奖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巧妙结合。以“双桨莼波”写江南水景,“一蓑松雨”状清冷雨丝,由近及远引出“暮愁渐满空阔”,将无形愁绪比作弥漫天地的雾气。“莼波”显水乡特色,“松雨”造凄清氛围,“渐满”使抽象愁思具体化。三句景中含情,物我交融,自然展现漂泊孤寂之感。比喻:“依约眉山,黛痕低压”二句以远山比女子黛眉,“黛痕”既状山色青黑,又暗含愁绪;“低压”赋予静态山峦以俯首含愁之态,巧妙呼应前文“伤心重见”,将怀人伤逝之情融入景物。此比喻非简单形似,而是借山水寄托对旧游伴侣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上片,“双桨莼波”以江南初春水乡之景起笔,莼菜漂浮,双桨轻摇,点明舟行水面之境,也透出江南风物的清雅幽致。“一蓑松雨”写松林细雨斜织,蓑衣承受寒意,雨丝如针,密而轻,与孤舟行旅相映成趣。“暮愁渐满空阔”一句以“渐”字写出黄昏愁绪的滋生,如雾霭笼罩天地,将内心愁苦与江湖空阔融为一体,意境高远清旷。“呼我盟鸥”用典,暗含归隐之志,水鸟与人本可亲近,然“翩翩欲下”终而“背人还过木末”,转瞬即逝的细节中流露出人与自然、人与旧时光之间的疏离感。接着转入回忆。“那回归去”突转往事,五年前雪夜归舟的情景历历在目,“荡云雪、孤舟夜发”七字绘出一幅茫茫水天中,独舟破雪而行的画面,苍茫孤寂。“伤心重见”直白道出重临旧地的悲怆,随后以“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形容远山轮廓,似女子低垂的愁眉,将山色之黛与哀思之黯自然融合,暗写情感中有对旧友范成大的追忆,也可能有对当年同行的歌妓小红,乃至年初惜别的合肥情人的隐约思念。下片过拍写船行至采香径。此地为吴王旧游之地,典故引发思古之情。“采香径里春寒”一句不仅写出早春的料峭寒意,更映照出内心的孤冷。作者自称“老子婆娑”,醉态踉跄,自嘲中见苦意,“自歌谁答”四字将满怀情绪尽数投向无回应的空山湖水,直逼孤寂核心。垂虹桥西望,正是往昔与小红同行所过之地,而今旧人不再,桥依旧在,唯余独酌独行。“飘然引去”似有超然之意,但“此兴平生难遏”则透露出情绪难抑,一往情深。“酒醒波远”从醉中回到现实,江波远渺,身心俱冷,回思愈加清晰。“政凝想”写神思专注,忽现“明珰素袜”之影,借洛神赋中美人形象,写对故人旧游的追忆。此处“明珰素袜”既可为吴宫旧梦中西子的化身,亦可为小红之替影,更可能是年初分别的情人化作的空中幻象。感情多重交错,寄思无限而不言破,含蓄而悠长。最后,“如今安在”一问追忆所指之人已不可得,情绪顿至顶点。“唯有阑干,伴人一霎”一句将所有回忆、感伤、孤寂,凝聚于倚栏一瞬,人景俱寂。阑干虽静,似在聆听。此结既回应上片“暮愁渐满”,又于沉静中见深情,情到极处不作声,反觉余味绵长。
4. 作品点评
全词构境幽渺,气韵高洁,用词精炼,风格清新俊逸。
# 此首夜泛垂虹作,写境极空阔,写情亦放旷。初点湖天空阔、日暮天寒之境,次写盟鸥呼我之情,翩翩欲下。又过木末,写鸥飞最生动,而呼我之情尤觉亲切有味。“那回”两句,回忆昔年雪夜泛湖情景,宛然在目。“伤心”两句,折入现景,点明山况。换头,因荡舟山川之间,又起怀古之思。“采香”三句,极写乐极而歌。“垂虹”三句,写孤舟远引,胸次浩然,逸兴遄飞,有翛然物外,浑忘尘世之高致,诚玉田所谓“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也。“酒醒”两句,复写乐极而饮,并酒醒后怀古之情。“如今安在”四字提唱,与《点绛唇》之“今何许”三字作法相同。“惟有”两句应上句,倍觉前尘如梦,只余一片苍茫,令人叹息。王静安论词,辄标举境界之首。而诋白石,然若此首境界幽绝,又曷可轻诋。且白石所作,类皆情景交融,独臻神秀,又非一二写境之语,足以尽其词之美也。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胡仲参《秋意》
下一篇:宋·吴潜《满江红·金陵乌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