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狂吟":我在酒醉之时纵情吟咏,
"君作新声":你谱写新曲,
"倚歌和之":你作新曲和之。
# 倚歌:古代乐歌的一种。其伴奏有鼓吹而无弦乐。
"算芬芳定向":算起来还是梅花的芬芳最怡人,
"梅间得意":必在寒梅枝头傲然绽放,
"轻清多是":清雅之气多存于,
"雪里寻思":雪中静思的意境。
"朱雀桥边":朱雀桥畔的繁华旧地,
"何人曾道":何曾有人吟咏过,
"野草斜阳春燕飞":野草萋萋斜阳下春燕翩跹的景致。
"都休问":这些都无需追问,
"甚元无霁雨":为何本无雨过天晴,
# 霁:雨后初晴。
"却有晴霓":却现彩虹凌空。
# 霓:即虹。
"诗坛千丈崔嵬":诗坛高耸如万丈山崖。
# 崔嵬:山势崎岖高耸。
"更有笔如山墨作溪":更有笔墨如山岳倾泻成溪流。
"看君才未数":看你的才华无需比较,
"曹刘敌手":已可匹敌曹植刘桢,
# 曹刘:指汉末建安诗人曹植、刘桢。
"风骚合受":诗歌传统自当,
# 风骚: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诗经》《离骚》。
"屈宋降旗":令屈原宋玉也俯首称臣。
# 屈宋:指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屈原、宋玉。
"谁识相如":谁能理解司马相如,
"平生自许":平生怀抱的壮志,
"慷慨须乘驷马归":终需驾驷马豪车衣锦还乡
"长安路":长安通天大道上
"问垂虹千柱":试问千座垂虹桥畔。
"何处曾题":哪里曾留下题名。
# 何处曾题:《华阳国志》卷三《蜀志》:“郡治少城,······城北十里有生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分段赏析
“我醉狂吟,君作新声,倚歌和之”,此句以狂放之态开篇,辛弃疾自述醉中狂吟,友人杨世长则以新声应和,形成“醉吟”与“倚歌”的互动场景。“三句通过动作与声音的呼应,勾勒出文人雅士以诗酒相酬的洒脱意境。“算芬芳定向,梅间得意,轻清多是,雪里寻思”,此四句以梅、雪为喻,赞杨世长诗才高洁脱俗。“芬芳定向”暗指其才华如梅香般自然指向高远;“轻清”既形容诗风清雅,又呼应“雪里寻思”的澄澈意境。辛弃疾以梅雪之纯净象征友人的精神境界,同时“寻思”二字透露出对杨世长诗艺的揣摩与推重,语言含蓄而意蕴丰赡。“朱雀桥边,何人曾道,野草斜阳春燕飞”,朱雀桥象征历史兴衰,野草斜阳则暗含沧桑之感。辛弃疾反问“何人曾道”,既点出杨世长诗作中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观照,又以“春燕飞”的生机对比衰颓之景,暗赞友人能于寻常意象中翻出新意,赋予旧题以新生命。“都休问,甚元无霁雨,却有晴霓”,此句以自然现象设喻,转折突兀却暗含哲理。“霁雨”象征困境,“晴霓”则喻指希望,辛弃疾以“无雨有霓”的反常现象,赞杨世长在逆境中独辟蹊径的才华。语言看似随意,实则以悖论强化对友人超凡才思的惊叹。“诗坛千丈崔嵬。更有笔如山墨作溪”,以夸张手法描绘诗坛之壮阔,“千丈崔嵬”极言文学创作之崇高;“笔如山墨作溪”则以山峦叠嶂、墨流成溪的雄奇意象,喻指杨世长文思如泉涌、笔力雄健。此联以视觉化的宏大场景,凸显友人诗坛地位之卓然。“看君才未数,曹刘敌手,风骚合受,屈宋降旗”,连用曹植、刘桢、屈原、宋玉四大文豪作比,直言杨世长才情可与古人匹敌。“敌手”“降旗”等词以战场意象强化对比,既显赞誉之烈,又暗含辛弃疾对友人超越前贤的期许。典故密集,气势磅礴。“谁识相如,平生自许,慷慨须乘驷马归”,借司马相如典故,赞杨世长怀抱济世之志与豪迈气概。“自许”与“慷慨”直抒胸臆,既写友人自视甚高,又暗含辛弃疾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典故化用自然,历史与现实交织。“长安路,问垂虹千柱,何处曾题”,长安代指仕途,“垂虹千柱”化用垂虹桥典故,末句设问收尾,既暗含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又流露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全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将豪情归于苍茫,深化了词作的哲思意蕴。
# 倚韵和歌,辛词最盛,无不天然辐辏,有水到渠成之趣。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上一篇:宋·刘克庄《愚溪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