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gō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tuó
quán
zài
chéng
dōng
zài
chéng
zhōng
bǎi
nǎi
zhī
wèi
yǒu
chéng
qín
rén
quán
shí
gōng
gōng
shēng
zhū
mèng
míng
yǒu
zhī
ér
rěn
yòng
liáng
nǎi
zhī
sān
xùn
gōng
zhī
èr
cóng
tián
héng
rén
gǎn
fàn
shàng
néng
shā
shēn
jīn
rén
jiàn
děng
nǎi
suǒ
jiàn
rén
rén
wàng
jīn
rén
shāng

译文

橐泉在城东面,秦穆公的墓在城中,距离橐泉不到一百步。由此可知从前并没有这座城,秦国人是凭借橐泉才认出秦穆公的公墓的。从前秦穆公活着的时候不杀孟明,难道会在死后忍心用贤臣殉葬吗。由此可知那三个贤臣殉葬是顺从秦穆公的心意,也就像齐国的两个门客跟随田横一样。古人感念一顿饭的恩情,尚且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现在的人不再能见到这样的人,却凭着自己的见识怀疑古人。古人的品行难以企及,现在的人就更让人悲伤了。

逐句剖析

"橐泉在城东":橐泉在城东面,

"墓在城中无百步":秦穆公的墓在城中,距离橐泉不到一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由此可知从前并没有这座城,

"秦人以泉识公墓":秦国人是凭借橐泉才认出秦穆公的公墓的。

"昔公生不诛孟明":从前秦穆公活着的时候不杀孟明,

"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难道会在死后忍心用贤臣殉葬吗。

"乃知三子徇公意":由此可知那三个贤臣殉葬是顺从秦穆公的心意,

"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也就像齐国的两个门客跟随田横一样。

# 田横:战国时齐田氏后代。刘邦称帝,田横率其从属五百人逃往海岛,自立为齐王,后刘邦遗使往招田横,横与门客二人前往洛阳,途中横羞为汉臣,遂自杀,二门客亦从之自勿而亡。

"古人感一饭":古人感念一顿饭的恩情,

"尚能杀其身":尚且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今人不复见此等":现在的人不再能见到这样的人,

"乃以所见疑古人":却凭着自己的见识怀疑古人。

"古人不可望":古人的品行难以企及,

"今人益可伤":现在的人就更让人悲伤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穆公墓》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篇古诗。诗的开篇先点明橐泉与公墓的地理位置及紧密关联,进而推导出二者在历史上的渊源,指出秦代人们曾以泉辨认公墓位置;接着转入对历史人物行为的议论,通过反问肯定其仁厚品性,并用典故类比,阐释相关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忠义精神;随后由具体历史事件扩展,赞美古人重恩义、轻生死的品性,再将古今对比,批评今人因自身所见而怀疑古人的行为;最后以对古人难以企及、对今人状况更感悲哀的感慨收束全诗。此诗语言平实,善用对比和典故,将历史遗迹、历史事件与古今人事相联系,含意深远,表达出对古人品性的推崇和对当下世风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开篇点明橐泉与公墓的地理位置。“橐泉在城东”明确泉的方位,“墓在城中无百步”则写出公墓与泉相距极近,以具体的空间距离展现二者的紧密关联。这两句以平实的语言交代背景,为后文探寻泉与墓的渊源做了铺垫,字里行间透着对历史遗迹的关注。“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承接前文的地理描写,推导出历史渊源。“乃知昔未有此城”点明城池是后建的,“秦人以泉识公墓”则说明秦代时人们凭借橐泉来辨认公墓的位置。此句通过逻辑推断,将泉与墓的关系置于历史语境中,展现出泉作为标识的重要性,让对遗迹的描写多了层历史感。“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转入对历史人物行为的议论。“昔公生不诛孟明”提及某人在世时不诛杀孟明的事,“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则以反问的语气,指出其去世后更不会忍心用贤才来殉葬。这里运用反问手法,强化了对人物仁厚品性的肯定,让议论更有力度。“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承接上句的议论,进一步阐释历史事件。“乃知三子徇公意”说明三子是遵从某人的意愿而行,“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以田横手下二士殉主的典故作比,表明这种行为是出于自愿的忠义。用典故类比,既让历史事件的内涵更清晰,又增添了文化厚重感,凸显出对忠义精神的认可。“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由具体历史事件扩展开来,赞美古人的品性。“古人感一饭”写出古人因一餐饭的恩惠而感动,“尚能杀其身”则强调他们甚至能为此献出生命。这句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古人重恩义、轻生死的特点,与后文形成对比,为抒发感慨做了铺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将视角转向当下,对比古今差异。“今人不复见此等”指出如今看不到古人那样的品性,“乃以所见疑古人”则批评今人因自身所见而怀疑古人的行为。通过古今对比,流露出对当下世风的不满,让情感倾向更鲜明。“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以感慨收束全诗。“古人不可望”表达了对古人难以企及的慨叹,“今人益可伤”则强调对今人的状况更感到悲哀。这两句直抒胸臆,将前文的议论与对比所蕴含的情感推向高潮,既表达了对古人的推崇,也传递出对当下的忧虑,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元道《秋意》

下一篇:宋·赵汝鐩《秋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