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2
nián
nián
zuì
hòu
yǐn
jué
nián
lái
shí
shí
èr
chūn
qiū
xīn
jiǎng
qiān
dào
shì
qīn
shū
jīng
shuāng
xuě
gēn
chuán
chū
fēng
zài
běn
guài
duō
nián
yǐng
měi
yīn
dǎng
guī

译文

每年到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我都要喝屠苏酒,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刚刚结束了多年对儒家经典的讲授,近来正亲手书写那五千字的《道德经》。树木经历过霜雪的侵袭,树根就不会被虫蛀蚀,船只在风波中航行过后,因为它承载的本就虚空,所以能安然无恙。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多年来一直客居在箕山、颍水一带,每当看到我的朋友们,我就会吟诵起 “归欤” 这样想要归家的诗句。

逐句剖析

"年年最后饮屠酥":每年到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我都要喝屠苏酒,

"不觉年来七十余":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

"十二春秋新罢讲":我刚刚结束了多年对儒家经典的讲授,

"五千道德适亲书":近来正亲手书写那五千字的《道德经》。

"木经霜雪根无蠹":树木经历过霜雪的侵袭,树根就不会被虫蛀蚀,

"船出风波载本虚":船只在风波中航行过后,因为它承载的本就虚空,所以能安然无恙。

"自怪多年客箕颍":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多年来一直客居在箕山、颍水一带,

"每因吾党赋归欤":每当看到我的朋友们,我就会吟诵起 “归欤” 这样想要归家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日》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开篇写除夕饮屠苏酒,感慨自己不知不觉已年过七十。接着回顾自身对儒道经典的研学,又以“木经霜雪”“船出风波”自比,展现历经沧桑仍坚守自我的心境。尾联抒发多年客居的无奈与对归乡的期盼。整首诗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诗人开篇写每年除夕都饮用屠酥酒,在这一年一度的仪式中,不知不觉自己已年过七十。屠酥酒是古代春节时饮用的药酒,有驱邪避瘟之意。此联以平实的语言,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流露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颔联“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十二春秋”既指《春秋》这部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史事的儒家经典,也可泛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五千道德”则指道家的《道德经》。诗人说自己刚刚停止讲授儒家经典,又亲自书写道家的《道德经》。这表明诗人一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有深入的钻研与践行,在晚年更是沉浸于学问之中,从圣贤经典中寻求精神寄托。颈联“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面上是说树木经过霜雪的洗礼,树根不会被虫蛀;船只历经风波,因为所载本就虚空所以能安然无恙。实际上,诗人是以树木和船自比,暗示自己虽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政治的波折起伏,但依然坚守自我,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和坚韧。同时,“载本虚”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豁达态度,即不追求过多的功名利禄,以一种淡泊的心境面对生活。尾联“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箕颍”指箕山和颍水,是古代隐士隐居之地。诗人说自己多年客居在箕颍一带,常常因为同僚们的归乡而心生感慨。“自怪”一词,表现出诗人对自己长期客居他乡的一种自嘲和无奈。他看到身边的人纷纷归乡,而自己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回到故乡,心中不免涌起思乡之情和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和孙端叟蚕具首十五首(其八·蚕女)》

下一篇:宋·吴文英《烛影摇红·饯冯深居,翼日,其初度》

猜你喜欢